摘要:当前,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皆高于工科男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就业压力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工科女大学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学校支持与自身观念的转变,提高社会适应性,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适应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受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与外商投资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中国的劳动力与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然而近年来,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加。自1999年各高校扩招以来,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加。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毕业生人数超过了600万人。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女大学生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求职压力,这些求职压力不仅来源于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也来源于社会与企业对女大学生的“性别差别”对待。因此,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有利于帮助工科女大学生降低就业压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帮助她们利用更好的途径与方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整体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合肥多所高校的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學与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6个工科类专业中选取大四毕业生共820人,其中男生415人,女生405人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工具
本文的调查问卷《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问卷》是在以往研究人员编制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将70道题划分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以及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六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按照“无压力、压力较小、有中等压力、有较大压力以及有很大压力”1至5个等级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就业压力越大。
二、结果与分析
(一)工科大学生男性与女性就业压力差异表现
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来分析男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差异性,男生与女生的就业压力平均值如表1所示:
根据上表数据可得:
1.男女大学生均有较大的就业压力,两者的均值均为2.5左右,即大部分毕业生都认为自己承受中等的就业压力。比较男女生的均值可得工科女大学生的分值均大于工科男大学生,且分值多大于2.5,说明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大于工科男大学生。
2.分析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数值可以发现,工科女大学生在缺少求职帮助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是最高的,专业供求矛盾压力次之,在就业心理预期压力得分最低。
3.将男女生就业压力数值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就业压力在专业供求矛盾、自我认识定位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以及职业素质评价压力四个维度上,虽然女生的数值均大于男生,但是在这四个维度上男女生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置信度为95%,sig.2双侧>0.05)。而在求职竞争压力以及缺少求职帮助压力维度上,男女生的就业压力有显著的差异(置信度为95%,sig.2双侧<0.05)。可以得出,男女毕业生在面临自己专业是否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专业就业面是否狭窄(专业供求矛盾)、自己是否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是否有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识定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能否使自己满意、能否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以及自己是否具备找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素质(职业素质评价)等问题上,工科女大学生虽然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工科男大学生要大,但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二)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1.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
①工作性质问题。在专业供求方面,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机械、电力、水利、建筑、计算机、材料等技术类工作,而这些技术类工作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要付出较大的脑力与体力劳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从生理角度来看,女生的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方面比男生要稍差一些。工科类大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技术类的工作,其工作环境,如车间、建筑工地等并不适合女生,工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会对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方面有所要求,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更愿意聘用吃苦耐劳的男生,因此也就增大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压力。
②用人成本问题。在求职竞争方面,大部分毕业生的年龄为23岁左右,工科女大学生毕业之后就面临着恋爱、结婚、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用人单位在女职工生育哺乳期间需要支付基本工资与福利保障,这就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从而对招聘女性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降低了工科女大学生的求职竞争优势。相比较之下,男性职工比女性职工有更强的事业心与适应力,因此对于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家来说,聘用男性员工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2.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分析
①高校教师未接受科学的性别教育。
②工科类工作对创新式开放式思维的要求较高。在课堂上,工科男女生回答问题的类型也不相同。女生擅长回答一些书本上有的,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而男生因为胆子相对较大的关系,擅长回答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3.从工科女大学生自身角度分析:
①所选专业自己不感兴趣。选择工科专业的大多数为理科生。而许多女生选择理科的原因是 “理科就业方向广,大学理科专业较多”,这就导致部分工科女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所报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从而进一步影响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个人素质存在差距。工科类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仅仅关注书本上的知识是很难跟紧时代的步伐的。因此虽然工科女大学生喜爱看书,拥有较硬的知识基础,但其自身的创新与开发能力较差。
(三)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分析
本文运用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法,通过分析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就业压力6维度、社会适应能力4维度间的内在关系,找出缓解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工科女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方法。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21
由上表可得,工科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就业压力呈稳定且线性的负相关,即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大,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越差,而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将继续导致她们就业压力的增大,以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相对的,工科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她们的就业压力也就相对较小,轻松的就业环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帮助她们很快地适应社会的步伐,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因此,提高工科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缓解她们的就业压力。
由表3、表4可得,社会适应能力的4个维度间均呈正相关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线性联系,说明各个适应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对其他几个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工科女大学生一种社会适应能力将会对其他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压力6个维度间均呈正相关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线性联系,说明6个压力维度会相互影响,一种压力的增大会导致其他几种压力相应的增大。
综上所述,工科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弱,她们的就业压力也就越大。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缓解她们的就业压力。而增强她们一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对提高她们整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帮助。缓解工科女大学生一部分的就业压力,对安抚她们的就业心理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由上文分析可以得出,提高工科女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对未来的适应性,优化其求职就业环境,能够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她们的就业压力。
(一)政策支持
进一步完善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员工权利的法律法规。女性肩负着生育这一神圣职责,女职工不应该因为这一点而在企业中受到歧视。工科女大学生多从事技术类工作,此类工作的岗位空缺成本较高。国家應当将女职工生育问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女职工的生育保障计划。政府推行将女职工生育成本社会化等相关政策,不仅能够弥补用人单位的高额成本,也能提高女大学生的未来工作适应能力,她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必因为生育戛然而止或走下坡路。
其次,在法律上保护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在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中加强用人单位的性别意识,监管性别歧视行为,发现含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广告就尽快加以惩处,在招聘会、人才市场等场所多设立监控窗口防止出现性歧视的招聘现象,以优化工科女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环境。
(二)学校支持
工科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不可因为工科女大学生少而将她们忽视。在传授相关知识时,应针对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学习指导与分析。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照本宣科,应当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需求调整授课内容,提高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加强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季成立就业辅导班,帮助工科女大学生分析其专业领域内适合其工作的职位,并对工科女大学生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加以强化,帮助她们在找工作时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提高她们的未来适应性。
(三)工科女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
工科女大学生在上学期间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工科女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与交际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未来工作适应力。其次,工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当去娇气与骄气,不能因为自己是女生就拒绝一些发展前景较好但初期工作环境较差的职位。调整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渠道,就能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力,缓解就业压力。
现如今,工科女大学生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面对日渐增长的毕业人数与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工科女大学生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就业心态,在政府与学校的支持下,积极转变自己的求职态度,在求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与未来适应力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从而帮助自己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来自贵州省的实证调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7):11-12.
[2]李亚林,汤晶晶.女生综合素质培养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意义――以武汉纺织大学“淑女班”为例[J].科教文汇,2011,(02):189-19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AHSK11-12D249)、合肥工业大学校基金项目“工科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与培养研究”(2013HGXJ0747)。
作者简介:林骋(1990-),女,福建罗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