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之评述

2015-05-30 12:08魏绍楼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梁启超

摘要:以梁启超1922年《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对近代历史时期的划分为依据,深入研究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现代化的近代历程举步维艰之原因。分析了梁启超于文中忽略资产阶级革命派历史贡献的主要缘由。

关键词:梁启超;近代历史时期;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革命派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逐步加强对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之侵略。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署的《辛丑条约》,标志着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资产阶级先导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与制度等方面做出探索,企图改变羸弱的社会,扭转风雨飘摇的国运。1922年,时值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梁启超发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一文,总结了近50年来世界及中国翻天覆地之变化。

一、瞻前而顾后兮——中国近代的历史时期

梁启超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一文有“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之述,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所谓不足可大致概述为:器物上的不足,制度上的不足以及自身民族文化的不足。梁启超即是按中国人民在此三方面的现代化历程,将中国近代的50年(以1919年为时间下界)分期。

(一)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洋务运动”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水平之差异,那就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清朝时期,冶金及铸造技术十分落后,未经切削加工的铸件本就毛糙,致使弹道偏离预期目标,再加上冶炼温度较低,铸造缩孔多,演放时难以承受巨大的冲击力而易造成炮身炸裂。如此悬殊的武器装备差异让中国人民在敌军“船坚炮利”的打击与传统“民本思想”等内在因素支持之下逐渐从“天朝之梦”中惊醒,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从器物上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到奕“自强之本在先练兵”,资产阶级洋务派办学堂,练海军,育人才,兴工业,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企图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但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即在于,资产阶级洋务人士忽略了提升工业实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首要前提——原始的资本积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国库空虚,内忧外患,一年内清廷财政总收入不够偿还不平等条约中的赔款,发展重工业更是天方夜谭。

史实表明,“洋务运动”的确唤起了民众“自强、求富”之意识,但一时兴起的工业化革命并未取代存在已久的农业经济,中国依旧没能摆脱被列强瓜分的厄运。

(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戊戌变法”

1895年清朝甲午海战败北,被迫与日方签署《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走向失败。新的民族危机孕育着新的民族觉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可以为中国所用,一场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在年轻的光绪帝支持之下进行。一百余天以后,以悲剧收场。戊戌八君子中的六人罹难,康有为与梁启超流亡日本。

慈禧太后也曾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建议,同意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钦定宪法大纲》中十二条规定皇权的明令也标志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彻底失败

推崇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最终走向失败是其自身固有的妥协性造成的。改革自上而下,一切行动都要有领导者支持。因此阶级性不明确以及“保皇”思想的禁锢,使得变法走向末路。

(三)思想层面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

两次向西方学习的失败以及袁世凯与张勋复辟之举,使得一批“五四先驱”走上了从思想层面拯救亡国之路。它们深刻的意识到,单从器物与制度上学习西方定是肤浅的表面文章,要想从根本上扭转风雨飘摇的国运就必须让人民从思想上意识到救亡图存之意义。“五四先驱们”循着“武器——科技——观念——文化”的逻辑,将“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深深烙在中华人民的心中。

毛泽东曾经指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器物、制度上的现代化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放弃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正是这次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坚定了中国人民走上革命道路,自下而上彻底推翻封建统治的决心。

二、路修远以多艰兮——举步维艰的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以此形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最为恰当,内忧外患,前门有虎后门有狼,一次次改良运动屡遭失败,其原因无非有二:

客观层面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对资产阶级现代化进程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一,列强侵略践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掠去香港岛,日本由《马关条约》抢夺澎湖列岛、台湾岛,沙皇俄国于《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万平方公里领土,直接得到了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自然资源与民众支持。帝国主义列强在各地划出的租地,限制中国民众的贸易自由与人身自由,使得现代化进程中动员力不足,导致一系列资产阶级运动不能正常开展。

其二,列強与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谋取经济利益,直接导致国库空虚。《南京条约》,中方赔款银元二千一百万两;《马关条约》,中方赔款白银二亿两;《北京条约》,中方赔款八百万两。巨额赔款使得资产阶级洋务派兴办的重工业失去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控制盐税、关税、厘税、酒水作为偿债担保,控制了国民经济的流动,严重破坏了现代化发展的经济支柱。

主观层面上,新兴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妥协性使得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

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虽名号为“改革”,实则依赖于封建统治阶级,他们拥有相当财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尽管有反帝反封建意愿,但局限性和妥协性比较明显。由于害怕暴力革命会损害自身利益,所以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阶级性不够鲜明,实则属于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保皇派。

三、何方圜之能周兮——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

梁启超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对自己一派(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变法大用笔墨,但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却只字未提。其原因与梁启超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前,一介书生,对权力斗争一无所知,其仕途之路还要依靠传统科举考试打开。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熏陶的梁启超主张理性治国,即通过和平调解,自上而下改革的方式化解矛盾,推动现代化的进程。梁启超曾多次引用“政治革命”一词,这显然是针对民间不少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的“法国大革命”式的暴力革命而提出的,他更加主张“不流血的革命”,鼓吹中国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过程开展改革。梁启超曾经评价孙中山:“孙君是一位历史上大人物,这是无论何人不能不公认的事实……我对于孙君所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这句话凸显出两位资产阶级运动领袖的核心矛盾,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崇尚自上而下的改革,实则“保皇”,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是要通过自下而上不惜一切代价的革命手段,从根本上瓦解封建帝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改良派与革命派根本指导思想的不同,大概是梁启超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忽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茅建海.天朝的崩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张红斌.现代化的近代历史进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967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魏绍楼(1995-),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本科,研究方向:材料。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人性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论书绝句·评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梁启超《朝鲜哀词》(五律二十四首)试析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