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课程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取向

2015-05-30 08:55:01罗伟乔
求知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文目标

罗伟乔

对于课程实施的研究在我国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关于课程设置的理论和几种主要教育哲学流派的课程观被介绍到我国,课程实施的概念随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除了介绍、评价国外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进展以外,还致力于课程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课程实施的研究也随之进入探索与发展阶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课程理论的研究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逐渐构建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是目前人们对课程实施范围的理解并没有达成一致,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①课程实施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课程实施涉及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国家、地方、校区乃至学校等各个层面。②还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他们认为课程实施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学过程就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

在这两个范围之下,许多学者从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以及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等多个角度来研究课程实施。其中对笔者启发较大的是崔允漷关于课程实施新取向的研究。他所说的课程实施取向是将课程实施等同于教学过程来说的。他认为目前我国关于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所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希望教师分享到部分课程权力,除了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外,还需要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恰当处理教学内容,但并不是标准化,而是教师能够整体地思考教材、课标、教学与评价,做出合适的课程决定。

就目前来说,这一课程实施取向也许还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完美地实现。我们大多数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主来进行课程实施。并且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不够,教学目标有时仅仅是写教案中的一个例行的步骤,即便是明确了教学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契合目标,依然是按照经验、教学参考书来实施,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的,教师需要根据先定的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实现课程实施的转向,第一,要逐步摆脱教材、教学参考书对教师的自身限制,教师必须围绕依据课标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第二,根据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目标要指明学生预期的表现结果,教学活動的安排应该是能指引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对于教学的评估并不是用课后单元检测等方式体现出来,评估设计应该先于教学设计,评估在课堂中进行,能够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我们以《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根据课标确定的教学目标都离不开这三点:①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②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③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针对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知课文、理解课文部分也大体都是以下几个步骤:①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梗概。②可以按照“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请学生分段:第一部分开端:(1~4),盼于勒。第二部分发展:(5~19),赞于勒。第三部分高潮:(20~47),见于勒。第四部分结局:(48~49),躲于勒。③深入探究——“人物形象”。(例如,齐读20段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问: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④拓展延伸——金钱观。⑤总结升华。

我们可以看出来,教师在教授本篇课文时完全是基于课文来进行,即便是设立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表面上看似也涉及了教学目标的内容,但是我们根本无法得知学生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完全处在一个被动思考的过程,本质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的体验很难转化为学生的体验,上课过程中也容易变得比较枯燥。对于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该先抛弃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进行以下几点改进设计:第一点是与其让学生直接将课文划分为四部分,总结各部分标题,不如从设置问题开始。教师将以下内容板书,然后提问学生:老师板书的内容你认为与小说的故事情节相比有什么差异?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设置,如果学生找出了不同,也就说明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构思,可以容易检测出学生关于课文结构的理解程度,与目标2是吻合的。)

菲利普父母:趋于勒—盼于勒—躲于勒

于勒叔叔:穷—富 —穷

第二点,分析刻画人物之前,设置问题:你认为课文中主要人物是于勒叔叔还是菲利普夫妇?为什么?(学生能够自然地、主动地去围绕这个问题分析人物,教师通过分析也能够看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学习结果,适时点拨。)第三点就是教师在进行最后总结时,可以提问学生:嫌贫爱富的人我们电视上、身边很常见,但是这篇文章为何能成为经典呢?在布置作业上,可以让学生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呼应检查学生目标达成程度。比如,结合学生之前学习的《变色龙》一文,将本文菲利普夫妇对叔叔的态度仿照《变色龙》改写。

通过以上的几点改进,我认为能够引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深刻构思,教师也能够随时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改变教学策略,分析目标的达成。并且这一课程在实施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地与对话式教学相结合。现在基本上老师为了避免满堂灌之嫌,都在课堂上多提问,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但是这其中大多数提问都是机械式问答,毫无价值。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的回答,关注点也应该放在教师的问题质量上。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水平以及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此外,对话教学场景的特点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现、信息交换、协商讨论。这种场景的设计构建往往通过谈话线索的导向。而语文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特有的语言性也为其提供了可能。因为“语文学科的能力训练与学生智慧、言语表达的直接关系和最大需求量,规定了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必须以言语为中心”。

我们从解读课标、改变教学策略、重视教学目标的可行性的设定、改变评估设计开始,逐渐走向课程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新取向。

参考文献:

[1]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二十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崔允漷.关于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 2009(01).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文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我们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1:00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