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静
摘要:当前,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制度性障碍,从而国内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为了加快经济转型,以促进国内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与制度转变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在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相关制度性障碍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制度性障碍;市场经济;利益分配
前言: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制度的阻碍,如政府仍然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市场利益分配不均等,故而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因此,有必要也必须对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制度性障碍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确保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制度转变的关系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制度体系的内涵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无论在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还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可行性方面均存在较大弊端,因此,我国亟需将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即由传统的以投资和出口为依赖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有的以物质资源的消耗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1]。
制度机制是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的相关准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具有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信息、共担风险和激励员工等功能。转变制度机制则是制度的一系列变迁过程,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约束与激励水平而进行的体系调整。制度机制转变的动力主要包括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们自身的发展以及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变更同制度体制的转变的关系如下:(1)关联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其内生的动力机制为主的,而在此类动力机制中既包括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技术创新等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分配公平与管理创新的一系列因素,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存在,经济发展方式方才具备转变的可能。(2)互相促进。良好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市场经济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将推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并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变更,为制度的转变提供潜在利润和前提条件。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
当前,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通过主导资源的配置形式和配置数量,从而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予以直接干预,并抑制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自发调节作用,阻碍了市场主体的成长[2]。此外,政府主导的国有经济仍然占据市场结构的大半部分,作为国有企业的最终审批者,政府在对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具有直接控制权的同时,也通过掌握企业控股权参与到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来,最终,导致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相对落后,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
(二)制度政策的不健全
制度政策的缺失是经济房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制度性障碍,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于部分污染物过度排放的标准仍然较为模糊,加之政府并未完全落实其监督职能,从而增加了企业违规排放的可能,对节能减排工作产生了较大阻碍;(2)信用制度的缺失。信用制度的缺失使得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诚信问题频发,加之失信成本较低,使其所获惩罚较轻,这便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诚信,从而导致部分企业进入长期信用制度缺失的恶性循环当中,在增加了市场恶性竞争爆发的可能性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3]。
(三)利益分配的不公平
利益分配不均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另一制度性障碍。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效益并不能及时弥补其参与经济转型所承受的负担,加之对于多数中小企业,甚至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其市场收益并不理想,从而导致其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产生了分配不均的情况,进而使得个体的利益出现了较大的冲突,从内部阻碍了企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
三、加强制度建设力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相关制度
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相关职能,并使其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地位中逐步淡出是以制度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措施。政府方面需要明确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传统的市场主体中抽身出来,进而转变为监督、管理的角色,通过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督管理职责,确保经济转型具备良好的市场环境[4]。此外,政府还需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而形成规范、协调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以此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并加强其对市场监督管理综合决策的能力,以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方式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保驾护航。
(二)建立健全的激励约束制度
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对于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予以适当奖励;对于未达到标准且信用缺失并对自然资源造成损坏的企业,则视情节轻重予以适当处罚,以达到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5]。此外,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其也需要结合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各部门能够在不失信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预期战略目标,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提供内在动力。
(三)加强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建设
为了确保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不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对部分高能耗与高污染的企业进行警告或废除;通过提升企业与政府的环保意识,为其自主创新与环保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政策,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外部保障。
结论:本文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障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制度体制转变的关系,进而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制度政策的不健全和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等方面对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障碍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制度性障碍,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对此类制度性障碍的分析和解决力度,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作者单位:牟平区宁海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所)
参考文献:
[1]娄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探究[J].中国外资,2013,10(12):54.
[2]郭莉滨,刘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障碍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8(08):6-7.
[3]吴勇,刘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09(03):264-265.
[4]王韧,任毅.再分配公平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3(1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