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伟
【摘要】苏轼绝句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且不乏优秀作品。其绝句作品总的艺术特征是自然平淡,平易质朴。这一特征表现了作者艺术上的高度概括力和成熟技巧。散文化的诗题创作,生活化的题材内容,哲理化的丰富蕴涵,无不深刻体现了他于平易质朴语言中艺术创作的含蓄深厚表征及其内心情感抒发上对人生的透彻领悟。
【关键词】诗词 苏轼 创作 特征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造诣颇深。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创作,尤其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瞩目成就。苏轼一生所创作的诗词中,绝句于其中比重较大,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乏咏物写景、赠答酬唱、禅趣哲理、抒意情怀、政治讽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苏轼的绝句作品,较少使用华丽修饰的词语和色彩绚丽的语言,其作品少有跌宕起伏之感,多是娓娓道来的意趣,遣兴而为的抒怀,率意而发的洒脱,语言平易质朴,意境恬淡静雅,内涵韵味悠长。
一、散文化的诗题创作
绝句体裁虽短小但宜于抒情,格式虽固定但意蕴丰富。短短四句,要体现言简意赅、意喻深远的创作意图,作者往往会在题目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或诗题增长,或在题目下添加小序,变为一段散文化的语言,这不仅为读者交代创作背景,还清楚表达了创作的动机和意图,不但使绝句的创作更趋于独立完整,也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清晰思路。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在苏轼的很多绝句中都有深刻体现。
在苏轼的《逍遥堂会宿二首》中,“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箫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这段话是作者绝句的题目,讲述苏辙自幼跟随苏轼读书,感情深厚,各赴他乡仕宦之后,经年未见,此间兄弟重逢,追感“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的前约,感怀旧事,因而作诗以记。作为兄长,苏轼深感宦海无涯,而身为官吏,不得自由之身,兄弟虽又相见,但不能长相聚首,深刻表达了作者不忍兄弟分别的凄凉心情。假如没有这段题目的交代,“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其中的韵味和此时作者的心情是较难体味的。也恰是这段散文化的诗题,才帮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苏轼的内心感受,体会到他在宦海漂泊中,对与亲友兄弟安稳团聚日子的渴望。又如苏轼绝句《虔州八境图》前的引言,则以流畅优美的语言,一种诗序的散文化,阐明了他的认识论,给读者以唯美的审美意趣。
二、生活化的题材内容
苏轼创作的绝句,题材广泛而丰富,较多偏重生活化。他的绝句创作中,以往绝句题材中反映田园、离别、边塞、宫怨等写景抒情的内容较少,较多的反映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但就在看似平常日常琐事中,蕴涵表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与其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有紧密的联系。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国家政权统一,社会富庶安定。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虽不时侵扰,但社会总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动乱,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加之自宋开国之后,崇文抑武,此时已较少看到反映边塞和军功的诗歌题材。这时的诗人少了些激昂蓬勃的活力,内心更趋向内敛老成,诗歌创作题材也发生了转变,题材上较多描述的是日常生活化场景。
“闻说官军取乞誾,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苏轼只有这一首《闻捷》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绝句。他的作品更多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对于像睡眠、摘菜、食用水果等日常生活小事而引发内心隐约感受的即兴而发。“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唯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谢张太原送蒲桃》)表达诗人通过送桃一件小事,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慨。“白头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人作这首《纵笔》时,年已花甲。政治仕途屡次打击下,诗人依旧超然洒脱,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不因境遇左右的旷达心境。日常生活与诗的融合,苏轼把绝句的功能不断扩大。他不仅写景抒情,像在《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中,作者还把绝句创作与友人交际联谊结合起来,在表达情志的同时,生动体现了日常生活化的情景。在《谪居三适》组诗中,梳头、打瞌睡、洗脚此类的日常生活琐事,被苏轼赋予了快乐,更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胸怀。
三、哲理化的丰富蕴涵
宋代诗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不断开拓诗的意境同时,强调美学思想,彰显诗词里蕴涵的丰富哲理化思维。苏轼在其绝句创作中,也深刻表现了富含理趣色彩的审美追求。如《题西林壁》、《望云楼》等题材,这其中,既有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既有宇宙世界与万物和谐的统一,也有对人生价值和意理情思的判断,诗人多采用间接说理抒情的方式,通过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再现,来体现丰富蕴涵的哲理,从美学意义角度给读者以具体的审美感受,也使读者在美学感受中体会诗人的诗性智慧。在《和致仕张郎中春昼》一诗中,“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作者在经历盛衰、屡经挫折后,心理上的成熟内敛,使他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清醒认识,此时作者对社会种种颠倒、紊乱的现象,严肃地给予嘲笑和讽刺,更对自己人生的挫折给以自我解嘲,在看似幽默中体现严肃深沉的主题。
苏轼的绝句创作,前期重在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提出见解,对怀才不遇、坎坷仕途经历表达了忧愤情绪,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有着明显的强烈关注。其后期作品,诗人由于生活境况的变化,生活态度的转变,创作风格的成熟,加之其对人生深沉透彻的领悟,题材选择上更趋向日常化、生活化,表现了一种悠远闲淡的情怀,在情感的抒发上更趋显含蓄蕴藉、意蕴深厚的特点。从整体上看,苏轼绝句作品总的艺术特征是自然平淡,平易质朴,其绝句创作中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成熟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马瑞芳、邹宗良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赵爱梅.《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J].青海社会科学,2005,4.
[3]何念龙.《真放与旷达 ——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