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伟 刘伟 徐慧 陈宏伟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应用人才得到了社会广泛的需求。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根据本科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以及社会需求的不同进行分类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导师制是三大教育模式之一,该文初步探讨了如何利用导师制提高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计算机本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721”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 应用型人才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98-02
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整个国民的科学和文化素质,但是对于地方本科型院校的生源质量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1]。 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省属高校核心竞争力,因材施教,满足学生成才愿望。湖北工业大学提出了“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特别是随着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是OBE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
2014年校园社交应用“超级课程表”推出了一个“十大痛苦专业排行榜”, 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一,可见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难度。如何学好计算机专业,培养良好的计算思维,具有扎实的动手能力是计算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实行“72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培养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适当的分解和分层,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社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必须全面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分层次培养计划,才能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
实行“721”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需要出发,在“721”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體系,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发展。7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落到实处,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培养分类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2002年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1+x”全程导师教育教学新模式,历经近10年探索,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关注,一些地方高校也尝试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然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1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导师制的相关问题
导师制由研究生教育层次“下移”至本科教育,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是一种新的探索,它使本科教育由“批量式”培养模式向“分流式”培养模式转变,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兼顾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在721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以下几点。
(1)导师的选拔和培训。如何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导师队伍,每位导师指导多少名学生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本科型院校是“新生”事物。只有良好的导师队伍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虽然本科生教育特点和研究生的教育有所不同,单从个性化培养学生来看,硕士生导师具有更好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建议不能一下全面铺开,而是从点做起,挑选一至两个班级做试点。建议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教师指导的本科生人数不超过3人,一般老师不超过2人,参加工作在2年以内的老师指导不超过1人。导师选拔完以后,还需要针对本科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湖北工业大学为省属重点多学科型大学,计算机学院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在40%左右,接近50%左右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完全可以满足导师制的需要。
(2)建立合理的导师工作评价和奖惩机制。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有“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如何保证导师投入精力到本科生学习指导上面:一是要从制度上入手;二是利用最新的云笔记,轻笔记等手段,做到导师指导有记录,有证据,比如要求导师将指导记录通过有道云笔记,或者视频照片等资料等进行存档,学院教学委员会定期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 此外可将导师的工作计划,辅导日志,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竞赛时的获奖情况,各种证书,发表论文情况,学生的就业情况等按一定比例换算成导师的业绩,纳入考核范畴。
(3)学生考试办法与评价模式的全面综合改革。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是一次性的定时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法无从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造成了学生临时突击、放松平时学习的问题。实行导师制以后导师可以长期的指导和跟踪学习的学习情况,评价目标不再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主要看其是否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其实际掌握的能力。
(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单纯地强调教师的教学,对所有的学生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一致,学生失去了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课程的机会。“7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导师制将彻底改变这种学习模式,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和建议下,充分利用MOOC(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和基础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导师制重点关注内容和挑战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提高实践的效果,从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在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环境下,通过导师制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下工作值得关注。
2.1 导师组团,基础教学强化素质,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计算机科学与编程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在这些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当中,导师要组成学习指导小组,交叉指导学生,选拔一部分最优秀的学生当教学辅导,切实做到每位参与学习的同学达到实验的要求。此外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导师要指导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2.2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多类型人才
“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安排进程,这给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了极好地学习机会。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可以考虑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研究型、工程型及应用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性质。因此,在结束基础教育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所选方向,自主安排进程、选择学习时间和所需要的辅助课程。
2.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应对社会选择的能力
目前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实践经验较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对某个系统开发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远远达不到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编程10万行的要求,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如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應该独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有其专业导师和任课教师进行指导,共同评分。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各类纵向和横向软件开发项目,参与各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竞赛。从这些课题研究、设计与开发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驾驭能力,而且经历了计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能力训练;还可以通过参与基金课题与国家课题的论证与申请,强化了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且作为主要成员经历课题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验证与性能评测等研究过程,培养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实施和贯彻。
总的来看,在“7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导师制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该文对上述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上述工作也正在作者所在学院开展试点工作,希望该项工作能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计算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敬泽.GB/T 7714孙敬泽.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在和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21-222.
[2] 宗欣露,王春枝,徐慧.面向“721”人才培养模式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20):1-5.
[3] http://gaokao.eol.cn/jyqj_2926/20140529/t20140529_1122557.shtml.[EB/OL].百度文库.
[4] 王鑫.本科生导师制激励问题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8):137-142.
[5] http://hb.people.com.cn/n/2015/0123/c195930-23660077.html.[EB/OL].人民网.
[6] 严建峰,杨璐,许继芳,等.计算机类本科生导师制对策研究.计算机教育,2012(2):5-9.
[7] 何蒲明,徐辉,杨庆芳.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