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转型的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依靠人口红利和非常规的产品开发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中小企业必须进行自主创新使自身的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以应对这种冲击。我国的创新设计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怎样优化现有设计创新资源,建立起适应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创新服务体系,将成为一项决定我国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小微企业 创新设计 模式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72-002
1 国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但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在国内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体现出其薄弱的一面
1.1 劳动密集度高,过于依赖人口红利
中國多数中小企业以OEM等模式为主,廉价劳动力成为企业利润的直接贡献者。随着国内人工成本日趋攀高,多数劳动密集性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08至今东南沿海发生的两次中小企业倒闭潮都与用工荒和原材料成本波动有关。长期依靠劳动密集和粗放运营的模式使中国中小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自主创新的惰性,加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还未健全彳艮多中小企业依靠仿冒、仿制等手段获得产品方案、项目素材,这就加剧了这种惰性。
1.2 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
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设备的技术水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大部分企业的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状态一般,缺乏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缺乏往往同时意味着在信息收集方面的缺乏。这样不但会因为得不到及时市场信息而错过先机,还会陷入无法左右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复制跟随领先企业的产品的怪圈。而中小企业的缺乏品牌效应也使其无法吸引高端人才,所以必须依靠“体外输血”式的设计服务介入进行产品创新。
1.3 企业规模限制了企业的创新。企业创新的资源和能力与企业规模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地,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和能力较多较强,而中小企业则相对缺乏创新的资源和能力。例如,大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究设计院进行自主研发,而中小企业却往往缺少创新人才资源;大企业可以在创新活动的财力投入上达到较高水平,而中小企业也往往缺少这种实力;在产品和技术创新的信息获得上,大企业比中小企业更具有优势,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信息的获得能力较为短缺。这些因素都在企业创新开始环节上对企业创新构成了制约,也是中小企业在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障碍。因此,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困扰,往往是有创新愿望,但在创新的开始环节就无从着手,无力推进,创新萌芽尚未出土就失去了生命。中小企业大多立足当地资源,进行粗放型加工,形成以县、乡、村为核心的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的现象。资金和法律环境是制约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另两个瓶颈,外部环境中政策条件和风险担保是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
2 创新设计行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创新设计服务力量薄弱,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创新设计人才匮乏。一方面是整个设计市场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这反映了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从工业设计专业公司来看,我国目前工业设计公司数量比较环境、广告等类别的设计公司还是非常稀少,且多数聚集在几个东南沿海城市,普遍总体规模小,基本处于散乱经营状态,且设计产品基本在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这就造成了行业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本就未成熟的中小企业在与之合作必然纯在大量问题。设计服务行业的工作长期以来在现实产业环境下,服务价值被低估,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产业对设计植入认知查、接受程度差,长期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也基本处于松散状态,且资金来源严重不足。这使本就实力不济的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信心进行创新投入。即使有好的设计方案也会因为企业评审体系缺失或消化对接能力不足而无法实现。
2.2 中国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设计界普遍的自我追求有距离
由于中小企业的现阶段的设计需求普遍层次较低,甚至有些要求设计公司直接进行仿制改进。而国内很多设计从业人员多数在“大师梦”的科班教育环境中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诉求,多以原创设计为荣,而企业产品小改的寻求较多,所以设计师很难有放下身段设身处地的为中小企业着想的服务精神,而中小企业的在寻求设计服务时很多信誉度不佳,拖欠设计费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双方不能互信,所以合作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最后就形成了设计界优秀设计人才的大量流失而企业的创新需求又得不到设计支持的不良局面。
2.3 现有设计服务环节与产业现状诸多的不匹配
以工业设计为首的创新设计业在中国从无到有不过30年,而工业设计商业化还不到二十年。所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都是来源于国外,目前,设计界还盛行着一股媚洋风,国外的设计案例,发展模式成为国内设计机构竞相效仿的对象。我国的工业发展虽然很多也是复制国外模式,但本土化后体现出很多中国特有的产业特征。所以,西化的设计服务体系在适应本土化的产业需求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匹配,在专业认知、操作流程、进度安排、项目管理、评估体系等环节多有不适。这必然要创新设计的植入需要完全本土化,以适应国内的产业现状。
3 适应当下产业环境新的创新设计合作模式的设想
3.1 优化现有設计服务及流程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国内很多具有前瞻意识的中小企业很早就认识到依赖代工模式的风险,不少尝试走自主产品的道路,但其进行生产活动的行为流程与国际一般性产品开发产的流程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两者巨大的成本差异。(如图1所示)虽然中小企业依靠非常规的设计流程大大降低了成本,即使产品的品质与其效仿对象非常相近,但却仍然无法到达价值链的上游,根本原因有两点:(1)仿制品很得到如原创品一样的晶牌认可,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不能获得品牌溢价;(2)没有形成自身的产品线规划和产品策略,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和对市场变化做准确的预测;(3)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日趋健全,不少中小企业非常规的产品开发行为中会受到愈来愈多诸如法律制裁等方面的打击,其违规风险逐年上升。这迫使很多企业寻求产品改造和升级,以规避违规风险。
我国南方如广东、深圳等地区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比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大量代工工厂的自主业务的开展,催生了早期的设计市场,发展到现在已有一大批的设计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微创新”的设计服务,服务方式不外乎“家东借西”的拼装设计、只对外观稍作改动的“拉皮”设计等。所提供的设计服务表现出特有的南方特征:响应极快速、流程极简化、周期极短化,其操作流程与国际通用流程在周期跨度上有极大的差异。(如图2所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广东模式的高速响应是通过简化前期调研、分析、和设计深入时间为代价的,这样的结果必然会是以损失设计品质为代价,而设计带来的附加值将大打折扣。而长三角及北京等地的设计服务因为设计圈氛围的影响偏好于“讲策略谈文化”的高端服务,这些“阳春白雪”都使尚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无法消化和承受的,所以能使中小企业切实得到创新协助,就必须优化现有的设计服务体系。举措如下:(1)强化设计价值认知。(2)做好设计植入接口性工作,健全工作机制。(3)设计服务机构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4)优化流程,因地制宜。相信通过设计机构和企业增进互信和深入合作,优化后的设计流程将体现出良好的自适应性。
3.2 探索新的创新设计合作模式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决定了创新设计的植入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目前,国内设计机构数量虽多但能够系统地完成创新设计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服务的少之又少。很多小微型设计公司、工作室等本身的规模、技术积累、人才储备等因素,无力承担因为设计周期拖沓、反复改稿、设计项目执行等因素而抬高的成本。中小企业与设计机构合作可以看做“弱弱结合”,但就是这样的组合方式成为了中国中小企业自主设计创新的主要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达成双方互赢的合作模式就必须有新的思维方式。
而由于中小企业利润率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完全让其单方面做创新投入就存在诸多顾虑,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作很少量的投入,这样的投入很难支持设计工作的深入,而设计机构也不愿承担过多的设计输出而无回报的风险。
要使这种服务关系变的优化就必须利用完全市场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对于盈利的渴望会促使其甘愿承受更多的商业风险。这就需要制造企业与设计方一起以各自的优势资源及能力,以合伙人的方式推进项目。这就需要对合作方式及流程进行相应的创新。试想由企业和设计方共同建立联合品牌,合作推进渠道建设,这不但将为企业减少先期的投入,还能通过市场的利益驱动设计方参与企业的项目推进,以股东的身份更多的获得比设计服务费用更可观的收益。企业以产能、设计方则提供设计支持共同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互助社”式的模式只是基础形式,在项目自身有足够的优势的时候可以吸引渠道商和资本共同参与,可以陕速扩大商业规模,有利于创新项目的深化发展和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根据上述内容,设想模式如下(图3):
4 结语
中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植入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优化资源、尝试新的发展模式是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植入的关键举措。当然,理想的产业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政府在优化产业环境工作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产学研的口号在国内提了很多年,不少中大型企业从合作获得了资源,但中小企业很少参与,高校.研究院所有着大量优质创新设计资源,怎样通过共建模式把各种资源都调动起来参与到中小企业的创新植入工作中来,值得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