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创造。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充分自主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将计算机引进课堂进行辅助教学,CAI课件的制作与运用便是其中的典范。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第一步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现红领巾、报刊亭、数学书等实物画面,让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第二步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的角的形成;第三步把实物图隐去,只剩下几个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图形角;第四步让学生观察几种角的共同点,同时电脑上不时闪烁几种角的顶点及角的两条边。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CAI课件集文字、动画、图像于一体的特点,不但能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二、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情境,自主探究
1、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数学教学观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围绕问题解决的目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使情境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有吸引力、启发性。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重、难点。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任意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好后启发思考:(1)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观察、比较也随之展开,他们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正方形,宽有几厘米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小正方形,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这一公式的由来。
2、学会数学交流
解决问题提倡合作交流。个人的见解往往带有一定局限性,给学生提供合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满足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而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还会从与其他人交流中得到启发,重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见解,达到解决问题,迁移应用的目的。
有这样一道情境题,机械厂与外商签订了一批合同,要求在25天完成17500个零件加工的任务,假如你是厂长,面对现在调整发展的时代,要想提前5天完成任务,你有哪些办法?在老师引导下,几十名“厂长”立即分组投入激烈的探讨中,不一会儿一个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方案相继出台:(1)增加机械;(2)增加工人;(3)延长每天工作时间;(4)提高每天工作效率。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几种方案的优劣,发现方案①、②在无机器无工人可增加的情况下行不通;方案③从爱护工人身体角度着想,此方案也行不通;方案④紧佳,技术革新,提高工效。
三、设计开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强化数学的生活性,关注数学的人文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数学方式去理解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老师在教连除应用题时,让全班50名学生分组活动,先平均分成两个小队,然后把每个小队又平均分成5个小组,分完后,再引导学生探讨其中数学问题:你能根据分组活动情况,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你准备怎样解答呢?这样学生亲身感受了连除应用师数量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文性是从带有现实问题的学习材料中凸现出来的。我们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应用题常常人为编造情境,有些应用题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题材,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显然相距太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打破应用题形式化的叙述,使应用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适度引进开放题
传统的数学应用题向学生提供理想化、格式化的数学问题,这不仅不现实,同时也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要更新观念,多设计开放情境,让学生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一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情境:学校开展敬老活动,邀请老人和小朋友一起去公园秋游,老年人有25人,小朋友人150人,老师3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设计一种最好的购票方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①全买团体票:(25+150+3)×20=3560(元)
②不买团体票:(25+3)×30+150×15=3090(元)
③部分买、部分不买:(25+3+2)×20+(150-2)×15=2820(元)
多种设计方案,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①格劳斯 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陈昌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李士琦 数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5],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