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飞 董燕
摘要:2009年以来,通化市委党校为创新党性教育模式,丰富党性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抗联红色资源,精心设计“重走抗联路”党性教育培训项目,着力打造具有时代内涵和通化特色的党性教育品牌,为省内外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经过6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该教育培训项目已结出累累硕果。2010年3月,被吉林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干部培训资助自主选学优秀培训项目”。2010年6月,被吉林省委党校评为“全省党性教育培训项目一等奖”。通过该党性教育培训项目的调研与思考,总结六年工作实践经验与启示,从而探索新时期党校党性教育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党性教育培训项目;调研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C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000-00
一、党性教育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重走抗联路”党性教育培训项目从无到有,从不为人知到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走过了一条艰辛探索之路,留下了党校人求真务实、拼搏进取、创新发展的奋斗足迹。
一是解放思想,科学决策,持续激发教育培训项目的新活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党校关于加强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全省党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建立党性教育的新模式,2008年底,党校校委经认真研究论证,依托通化丰富的抗联文化历史资源,启动了“重走抗联路”党性教育项目。提出了“以培训主题的实际需要为‘纲,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点,以历史进程脉络为‘线,以不同的革命遗址为‘面,建成纵横交错、有机连接的教学资源网络”的工作思路,为培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内选外聘,壮大队伍,努力打造素质过硬的项目团队
坚持把选准配强师资队伍,作为确保项目品质的重要基石。陆续选拔了一批业务精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亲和力强的青年骨干教师,充实到项目教学队伍中。同时,分批选派教师到延安、井岗山、西柏坡、兰考、临沂、红旗渠等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汲取经验。为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层次,聘请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民、抗联战士后裔丛培仁等抗联后代,刘贤、胡维仁等抗联研究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参与现场教学和课题研究,为项目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是打造精品,灵活教学,积极创新和改进教育培训模式
始终把教学环节作为开展党性教育培训项目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专题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融合”的思路,不断完善培训模式,实现了学习与实践齐步走、双丰收。专题教学做到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所有课程由项目团队集体开发,部分课程聘请了省党史研究室、省地志办、省社科院、省委党校专家现场指导,确保了课程的高质量。在每期培训班中增设了党性分析课。
现场教学做到多点开花,触及心灵。在教学线路设计上,将东北抗联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三处确立为核心教学点,将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岔抗日游击根据地等遗址遗迹确定为重点教学点。为了突出各条线路的不同教育主题,按照“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思路,科学设计开发了6条精品线路,往返行程近千公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全程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组织学员实地参观抗联遗址遗迹过程中,始终突出抗联史实这个重点,同时兼顾介绍当地的生态、文化、特产和经济,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机融入教学情境,在抚今追昔中发挥独特的情感催化作用。
二、党性教育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6年来,在党校校委的统一领导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只有树牢开拓创新的思维观念,才能保持教育培训项目的生命力。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坚持走出去取经。通过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参观全国红色教育基地,虚心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开阔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坚持沉下来挖潜。在教学设计上持续向精、深、新、活、实几方面聚焦用力,将专题教学课和现场教学课打造成了亮点。坚持不间断拓展。针对通化周边仍有不少抗联遗址遗迹亟待开发的实际,做到通盘考虑、长远计划。
二是只有始终突出“党性”主题,才能保证教育项目取得扎实成效。“为了确保党味不变、内容不偏、精神不散,我们做到“三个跟进”:跟进学习上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决策部署。跟进调整教学内容。所有课程紧贴党性主题筹划设计,与各个教学线路的小主题有机融合,保证教学内容既特色鲜明,又重点突出。跟进掌握学员反馈。采取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个别了解等方式,广泛征求学员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培训的实效性。
三是只有打造攻坚克难的工作团队,才能保证教育培训项目的过硬品质。从两个方面夯实项目团队的基础。一是打造吃苦的团队。为开发教学线路,充实教学内容,团队成员几年来积极咨询民政局、地方志、文物局等相关单位,深入周边乡(镇、村)踏察核实抗联史料,逐个走访抗联后代取证。6年来风餐露宿,不畏寒暑,足迹遍及沟沟岔岔,行程近万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为党性教育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二是打造创新的团队。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通过桌对桌议、面对面谈的方式,研究创新思路,激发教学灵感。
四是只有不断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才能确保教育培训项目高效运转。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三心”,即:服务贴心。培训单位来校前,主动进行沟通联络,提供1—6天培训课程,由对方进行“菜单式选学”,灵活制定项目教学培训方案和实施计划。保障细心。根据班次特点和地域特点,科学安排营养自助餐,专门设计了“抗联窝窝头”“抗日联盟”等十多个主副食品种的“抗联饭”;学员住宿保证24小时提供热水和淋浴,服务员和维修员随叫随到。管理精心。坚持依靠制度管学、管人、管事、管物,制定了《项目教学整体规划》、《学员管理规定》、《后勤服务保障方案》等一整套规章制度。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办班单位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三、党性教育项目的思考与展望
“重走抗联路”项目作为加强党性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今后在以下方面持续进行探索:
一是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一方面,持续加强对外宣传,立足省内建立稳定的培训资源,同时面向全国开展推介工作,努力扩大该教育培训项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将该项目纳入主体班次选学内容,精选半天至一天的教学线路,供学制一周以上的主体班次选择。通过以上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成为项目的受益者、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的传承者。
二是逐步优化现场教学环境。实施“重走抗联路”教育培训项目,需要依托丰富的抗联遗址遗迹。从目前情况看,由我校踏察确定的部分现场教学点,还缺乏可供参观的实景实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从长远看,有重点地恢复一些有价值的抗联遗址遗迹,不仅可以为现场教学提供重要抓手和依据,而且是对广大抗联将士的一种告慰,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持续投入资金,让抗联遗址遗迹充分发挥教育激励作用,让伟大的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薪火相传。
三是不断加深理论积淀。以党建教研室和东北抗联研究所为理论研究平台,集中时间和人员,广泛涉猎党史、军史、地方史等研究领域,在更广阔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系统深入研究东北抗联史特有的地位作用、丰富内涵、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教学内容,真正使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成为引领广大党员思想、凝聚各级干部力量的一面旗帜。
四是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结合。在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正面教育、激发正能量的同时,穿插安排警示性教育内容,通过组织观看警示录像片、学习警示教材,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
参考文献:
[1] 樊昭荣;按“三个代表”思想深化党校学员党性教育[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2] 徐永平;;党性具体性与党性教育实效性关系初探[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