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性教学

2015-05-30 12:46:09喻琛
科技资讯 2015年26期
关键词:多元艺术设计创新

喻琛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以“跨界”、“创新”、“严谨”、“多元”为特征的实验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们独立的创新思维、开放的工作作风和审慎的工作态度。为了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更深入地开展实验性教学,必须在“评价体系”、“教学界限”、“内容规范”等诸多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性教学、创新、多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000-00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实验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文化、政治、经济及其社会、自然问题。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发表“实验结果”。

在传统教育学的范畴里,实验往往被放在艺术与艺术设计之外的领域,和物理、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紧密结合。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性教学现状

1、国内现状

国内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性教学通常在本科及以上阶段较为兴盛。中央美院于2014年正式成立实验艺术学院,并开始正式招生。他们希望承接我国传统艺术教育的脉络,开辟多元化的专业空间。在工作方法上“以有价值的主题思想作为表达的前提,寻求恰如其分的艺术法式与语言载体,最终完成艺术作品推向社会公众的物质化呈现。”?

2、国外现状

国外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性教学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渗透到教学全过程的,它提倡的是多元化、开放化。在英文中,实验(Experiment)具有试验、尝试的意思,即对于一种无法预知的结果,进行某种试验性活动。但是对于活动的设想、策划、过程等,有严谨的工作计划,以保证成果的品质。

以1个案例来看实验性教学: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5名学生共同完成了独创的毕业设计。他们利用电子线路,将一盆植物绿叶的生长动态传导到音响系统,音响系统除了合成音乐播放,还把这种细微的变化传导给水瓶中的光、电脑按键等,驱动水中的光影效果和键盘轻微的抖动。这盆植物的生长不再是漫长枯燥的过程,而是可看、可见、可触摸的。这个作品被评为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而展出在奥地利艺术家协会的展览馆。

可见,教师团队和学生们开展教学过程的时候,通过详细的工作计划来规范内容、途径、方法,但是对于结果是模糊的,或者说是可变的。但是最后呈现的结果,又是教学过程的必然体现。

二、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性教学特征

综观国内外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开展的实验性教学有一些共同特征:

1、跨界的融合

不论是撰写调研报告,还是研究声光电的互动,教学中的师生们都没有在一个狭隘的专门道路上行走,而是以开放、融合的心态,与别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以期寻找新语言来陈述自己的思想。最后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而是创作者的思维过程和阶段性成果,是观念的体现。

试想,作为一名通过艺考进入高校的学生,完成的课程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手工艺、产品或别的和艺术设计相关的东西,而是一份调研报告。这份调研报告不是某位绘画老师所能够指导的,支撑其的是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师资队伍。这些老师从事着绘画、设计、物理、建筑、文学等诸各项专业工作,他们的跨界指导融合在某位学生或某个课题中。

2、创新的宗旨

教师鼓励学生们勤于阅读、活跃思维,将“创新”视作重要的评价指标。鞭策学生们养成多看、多想、多做的工作习惯,以最好的状态完成个人作品。

3、严谨的过程

师生们的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作品背后饱含着辛勤劳动。从创意策划开始,经过设计、制作,最后完成展示,期间历经的失败与纠结,只有身在其中才能切实体会。

实验性教学鼓励师生们通过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表达观念为主要目的,开展尝试性的教学与交流。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能力、辨析能力等。

4、多元的呈现

多元化体现在实验性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主题、授课内容与方式、师资队伍、成果等等。

例如,某位基础课教师以“城市建筑”为主题授课,引导学生用思考的眼光来观察城市,发现城市不为人所熟知的地方。那么,学生们发现的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式方法是不受限制的,呈现的面貌更是多种多样。这样的课程已经突破了课表中显示的素描、色彩这样的课程名称。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性教学途径

其实,实验性教学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一直存在,只是没有被更深入的提炼。

1、 以“主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教育很多采用主题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利用可获得的一切资源来完成自己的创作。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段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实验性。

2、 以“融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融合在一起,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学生根据学习进程的需要,适时学习、应用知识点。教师团队根据每一教学环节的需要,适时参与、指导。这正是实验性教学所追求的融合的教学局面。

3、 以“创意”为核心的全程考核

实验性教学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过程的全程考核将摈弃依赖最终成果的评价方式,逐渐引导学生们科学地思考、充分的展示。

全程考核包含知识点应用、动手能力、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而“创意”应成为每一阶段的考核重点之一。

四、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性教学的问题

1、 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性教学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在评价方面难以量化。学生们积极开创新的东西,创造性的评价更是难以量化。同时,教学成果与企业行业的现实需要相去甚远,于是社会评价只能作为参考。

鉴于以上问题,在开展实验性教学的初期,就要建立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能,分别指导学生各个工作环节,并对学生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带头人依据团队成员的评价,并兼顾每一环节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给予学生最终成绩。

2、分清实验性教学与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在内涵上指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语言的艺术,……是艺术家置身于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今天的现实,用作品反映今天的时代特征。”?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性教学,以开放的态势容纳各种各样的材质、工艺、表现形式等,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当代艺术。其实,实验性教学倡导的是一种包容的教学方式,当代艺术可以成为其内容之一,但不是等同或相似的。所以师资团队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把握好“度”,真正完成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

3、规范教学内容

实验性教学倡导教学过程的自由、融合、多元,不同教师在教授同样课程时,会出现主题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的情况,使得不同班级的学生所接受到的教学差异性大。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开展实验性探索。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源自国外,高等艺术院校开始思考、规划实验性教学,并逐渐形成了规模与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实践的扩展,实验性教学以各种形态存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随着其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教学内容的日益规范,社会需求的日益接轨,实验性教学将被更为广泛地接纳,并呈现更为丰富的面貌和多样的成果。

猜你喜欢
多元艺术设计创新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春风化雨,“化”身多维评价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05:24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0:57
失独群体诉求探析与对策研究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2:02:48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