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探析

2015-05-30 08:39杨聪吴玉宇
2015年29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应对策略

杨聪 吴玉宇

摘要:我国疆域广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一情况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是对于农村区域经济来说,其呈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受到了极大的组织。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整体水平偏低,政府农业政策倾斜、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各种问题。文章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对策略

引言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就是在21世纪中期能够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要完成这一伟大的经济发展目标其中十分关键的内容之一就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实质上解决农村经济水平落后的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农村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都不尽相同,并且我国对于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政策也不一致,最终导致我国各个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了极其不平衡的状态。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1.1发展不平衡。我国疆域广袤,地域辽阔,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经济发展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来看,东部、西部、沿海地区等区域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内地、山区、平区等地区也有经济水平的差距。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十分不平衡的局面[1]。

1.2发展模式不同。鉴于全国各地的农村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都不尽相同,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层次也不尽相同[2]。因此,农村区域所选择与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着各种差异。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分布于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主要分布于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江浙广州福建一带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1.3内部不协调。在我国农村地区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良好亦或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在某一地方的农村区域内部,各个乡镇之间都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与区域所处地理位置、政府政策、自然资源、社会发展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导致了农村区域经济内部发展不协调。

2.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相对于城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呈现偏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于农业经济总量不高,并且在农业经济总量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来自于农村区域经济,而是来自于其他涉农产业。而农村经济发展又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集中真实的展现着农民普遍的生活环境与水平。在我国农村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地,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这仍然是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3]。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生产环节可以分为自然生产环境与社会生产环境。良好健康的自然环境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越合适的社会环境能够给农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均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农业自然环境优良,社会环境广阔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都相对恶劣与落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制约。

2.3区域农业政策倾斜。国家区域经费的投入与政策的倾斜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后天因素之一。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是从沿海向内地扩张推进。由于国家长期实行倾斜的农业政策导致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差异更加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区域发展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东部地区的投入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导致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沿海省份与内地省份相比不论是在发展机会还是在投入与回报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由于国家长期实行非均衡的农村区域发展政策使得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差距与非均衡性问题更加明显。表1为政府农业区域扶持政策强度估算值。

2.4城镇化进程缓慢。从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来看,全国建制镇镇区平均只有1221户,4518人,镇区面积仅为2.2平方公里。其中东部地区略微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万人以上人口才能够形成聚集效应,2万人以上的城镇才能够产生经济辐射作用。当前过小规模的小城镇必然导致其发展空间不足,经济辐射区域狭窄,进而最终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难以繁荣发展。

3.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对策略

3.1加大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县域下管辖乡镇,掌控着基层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重视县域经济的是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关键环节。县级以上政府制定的扶助政策除了要给予农村区域经济相关的优惠政策外,同时还要积极调查研究,制定农村区域经济和发展计划,利用项目发展来吸引更多投资,打造农村龙头化企业,实现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

3.2挖掘区域优势,营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建立资源型区域经济,以当地资源为依托,整合成产业集群。例如,矿产、历史文化、自然风景资源等等。例如中国江西婺源县就是利用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风景资源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建立区位优势型经济发展,利用当地独特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

3.3建立规划,完善政策依据。想要切实改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应该纵观全局,把握住根本问题,不仅仅要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要根据当地特色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控。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贸易与市场体系,给予我国中西部相同的发展待遇。政府在起到主导作用的时候不仅要利用行政调控手段,同时还要利用市场调控为手段,建立国家控制下的统一市场体系以及资源流动、转换与交易,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统筹规划,合理规划农村基基础设施,保证农村就业,给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

3.4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代社会,利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果来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脚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才是推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政府要推动区域之间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让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业,农民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社会公共服务逐渐在农村普及,现代文明也由城市向农村传播,加大城镇化的规模,打造产业聚集、人才聚集的经济辐射区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脚步。

4.结束语

整体来看,要达到农村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这一目标就应该要在遵循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需求上,提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更加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经济投入,吸引投资,引导农村充分挖掘农村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地理,2009,(09):1530-1534.

[2]杨聪.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阻碍以及路径思考[J].商,2015,(20):267.

[3]卢雨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06):212-213.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应对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