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
[摘要]本文采用话语研究方法对欧盟对华反倾销贸易政策的话语策略特点进行分析和解剖,从其并不避讳的“保护”宗旨,到其对反倾销问题的法律性非政治性强调;从其反倾销与对华贸易政策的刻意“脱钩”,到其影响公共心理的政治策略使用,试图从这四个方面来揭示和了解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话语思维方式和策略原则,以谋求中国在与欧盟对华反倾销问题上的应对和沟通更为有效和畅通。
[关键词]欧盟对华;反倾销;话语策略;贸易防御性措施
[DOI]10. 13939/1.cnki. zgsc. 2015. 26. 024
近年来中欧贸易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攻势越来越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欧盟反倾销最大的受制国。在研究如何应对欧盟反倾销攻势的问题上,目前重心放在分析造成欧盟对华反倾销加剧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政治因素方面,中方的反击应对策略也因此集中在揭露欧盟对华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质。但对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政策话语策略却研究甚少,使得中欧双方在反倾销问题上的沟通难以顺畅,同时也相应影响了中方对欧盟反倾销的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我们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是否能够奏效?政治牌如何才能发挥最大功力?如果缺乏知己知彼的前提基础,就难于使我们的沟通和对应策略趋于优化和完善。
充分了解和熟悉欧盟对华反倾销的话语策略和话语思维模式方法,对我们制定有效并且针对性强的反击及应对策略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对欧盟从2005年至2013年间欧盟对华贸易与反倾销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官方发言和研究评估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和比对,试图通过找出这些文本中刻意描述和反复重申强调的方面,去发现其话语运用策略的某些一致性和特殊性的东西。本文认为欧盟在对华反倾销的话语策略中具有以下的性质。
1、欧盟在反倾销政策上并不避讳其贸易保护的目的宗旨
首先欧盟并不回避使用“保护”( Protection)的字眼,但强调其与“贸易保护主义”( Trade Protectionism)完全不同的贸易防卫( Defense)概念,称其针对别国的反倾销为“防御性措施”( Defensive measures)。2005年欧盟对反倾销措施实施评估报告标题即为“贸易防御措施的评估报告”,“Defense”有被动的含义,既表明保护是在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正当防卫,强调保护其受不公平竞争损害的市场利益的合法性,强调保护是遵循国际贸易规则实行的贸易法律措施。欧盟官方网站上就其对外贸易政策涉及反倾销政策部分进行阐述的时候也毫不避讳直接使用了“反倾销一针对进口倾销的保护”的字眼作为标题,来强调其保护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在对华反倾销的问题上欧盟一再强调受中国不公平竞争损害所导致的欧盟产业萧条和失业问题,以便为欧盟内部要求保护的呼声寻求合理的借口。尽管中国一再抨击欧盟,表明反对一切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欧盟也不放弃它称之为完全符合WTO反倾销法规所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的辩解。因此,仅仅指出欧盟对华反倾销实质是因为中国向欧盟进口顺差加大,欧盟产业不景气,缺乏竞争力或失业问题等并不能真正触及欧盟建立的贸易保护屏障的软肋,因为它已经为这个屏障找到了一个牢固的支撑点,就连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也曾经这样坦言:“一旦对话和谈判不能解决对华贸易摩擦,贸易保护措施将仍是保证公平贸易的手段。”
2、欧盟强调反倾销是法律问题,并不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强调对华反倾销不是政治问题是法律问题,“非政治因素影响”决定并贯穿欧盟整个对华反倾销的话语基调,强调“欧盟贸易防卫措施对法律确定性和客观性有极高的标准要求,完全不受政治因素影响”。尽管欧盟并不否认贸易问题一定会牵扯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神经,就如曼德尔森在“2006年中欧贸易与投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想重申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将贸易问题与中欧关系中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分隔开来”。但在反倾销问题上,欧盟一贯的话语策略就是撇清与政治的瓜葛。“2005年欧盟贸易保护措施评估报告”就反倾销问题是否存在政治倾向性给予了明确的阐述,即便在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上,报告也毫不含糊地抹杀了政治影响的因素,指出:“对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看法一直是不正确的,它被诠释成是否要正式给予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使得欧盟的反倾销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这与TD1(贸易保护机制)是毫无瓜葛的,市场经济地位实际上评价的是欧盟是否掌握可靠信息对进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进行估算,而非针对某个国家或某个公司的政治判断”。
而这一点恰恰与中方不同,中国商务部在贸易摩擦的情况报告中明确将反倾销纠纷的问题解决与市场利益联系在一起,在阐述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后提出基于市场利益考虑的解决建议,反映中国在反倾销问题上更侧重于政治手段的解决,法律层面的解决如诉诸WTO则是最后的选择。这种策略思维有着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种解决贸易争端的思维模式主导了我们的对应策略的优先选择,同时也影响了我们对国外对华反倾销举措的认识和判断。对方的诉诸法律在我们看来是不顾双方长期友好贸易往来关系的一意孤行,而我们视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一再强调对方考虑的筹码却正是对方在其政策中一再摒弃和鞭挞的。欧盟一再谴责别国“针对其采取的贸易报复性措施往往带有政治化色彩,是必须受到强烈抨击的”。因此,中国在对欧盟反倾销的话语对策上应注意这一点,否则则会贻人口实,在交锋中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另外,中国应学会适应欧盟的这种思维方式,将欧盟对反倾销问题诉诸法律视为常态,而非意外之举。2006年11月1日央视《今日关注》就同年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首份对华政策文件和对华贸易政策文件,被称为姐妹篇的《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和《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一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做节目访谈时,就提到媒体对此两份文件的评价是“有些措辞是比较强硬的,比如说如果通过对话无法达到目的的话,就要诉诸世贸组织。有些媒体认为这个文件措辞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有些媒体视为欧盟对中国的“警告”,使得时任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不得不站出来表明这样一个政策文件并非要“警告”中国,而只是陈述欧盟的观点。因此,在反倾销问题上对欧盟来说根本不存在利益交换,“对话”也是诉诸法律之前的一个必经途径,而非绕开法律的另一僻径。
3、欧盟在话语策略上避免将反倾销与其政治经济目的扯在一起,着力将其反倾销政策与对其华贸易政策进行“脱钩”
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越来越大,使得中国成为欧盟对外反倾销打击的最大目标,背后除了中国对欧盟出口增多,贸易顺差加大等这些表象原因之外,它所涉及的欧盟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需求十分明显。在“2006年欧盟对华贸易与投资报告”中曼德尔森指责说:“欧洲贸易在中国经常遭遇的是一堵墙而不是一扇开放的大门,……这种状态很难平息欧洲内部要求针对中国采取保护的呼声,……这里是否存在讨价还价的筹码呢,我相信是存在的。中国已经通过成功融入全球经济获取了一切,全球贸易自由化让中国获利巨大,但同时对中国也产生了新的责任。”2008年欧盟对华贸易状况报告”再一次提出中国市场向欧盟进一步开放的要求。然而尽管欧盟企图借反倾销之手迫使中国加大市场开放尺度,但在其反倾销政策的话语策略上却一直注意避免将反倾销与其政治经济利益目的混为一谈,一旦涉及反倾销问题,市场开放要求便不再提及,将反倾销与开放市场要求完全撇开。由此可以看出欧盟反倾销话语与其贸易政策话语并不一致,一方面欧盟不否认贸易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有瓜葛,另一方面却要撇清反倾销贸易问题上的政治倾向性因素,难免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欧盟的对外贸易政策话语一向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而作为其对外贸易主要策略之一的反倾销政策话语却极力回避政治因素的牵连,让人不免产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其实,欧盟自身也意识到对于这种撇清或它所称为的“脱钩”( de - link)没有做到位,进而在2006年建议欧盟委员会应将其负责申请启动TD1(贸易保护机制)的部门与其负责制定欧盟整体贸易政策的部门分开,或建议欧盟委员会另设一个独立机构来专门负责TDI,并认为这是确保“脱钩”到位的唯一方法。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欧盟在对华贸易总政策与其具体政策措施相背离的趋势动态,即欧盟在对华贸易总体政策上表现得越来越积极,而在对华经贸的具体政策策略上却越来越苛刻,越来越抬高标尺。如欧盟尽管自1988年起不再将中国列入“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却另外附加了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项标准和分别税率的四个条件。欧盟在反倾销问题上法律门槛越严,就越能为它在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方面加大贸易谈判的筹码,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相应地采用“水来土掩,将至兵迎”的方法区别对待,各个击破。
4、欧盟对华反倾销话语中采用了影响公众心理的政策话语策略
欧盟在反倾销的政策话语上运用公众心理影响技法,体现在话语策略上着重渲染建立和加深欧盟公众对中欧不平等贸易关系的印象,从而为反倾销政策的改变和新政的出台扫平障碍。将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不平衡进行话语渲染是欧盟对华反倾销话语策略的一大特点,以弱势方的角度来诠释中欧贸易的不平等关系在欧盟对华反倾销官方文本中屡见不鲜,2007年欧盟委员会委员曼德尔森在“中欧贸易投资关系研究报告”前言中就强调“在欧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欧之间不存在真正平等互惠的贸易,中国贸易公平无法保持常态”。“欧盟于2009年对华贸易事实与数据备忘录”中也提到“虽然中国是欧盟贸易防卫调查的最大目标国,但欧盟目前针对中国实施的49项反倾销措施涉及的贸易额还不到中国贸易总值的2%”;“欧盟在2007年对华服务贸易顺差39亿欧元,但这个数额与欧盟对华货物贸易逆差相比要小60倍”。这里不仅仅有数据的呈现,而且更有形象的比喻,“今天我们已经让中国出口商大快朵颐我们早餐桌上的面包和黄油(指欧盟市场),明天我们再不能连果酱(指欧盟在华贸易)也奉献出去”。这种话语对公众产生的刺激和情绪激化效果是为其政治性目的服务的,同时也为贸易保护主义筑起了一道掩护墙。欧盟对华反倾销官方话语对中欧贸易的不平衡一再进行数据强化和隐喻的直观化描述,利用政策话语的建构作用影响公众的客观认知,达到其政策演变与合法化的最终目的。Jacohs与Manzi( 1996)的研究就指出过这种影响西方公共政策制定的话语作用,“特定形式的语言使用可以呈现或改变意识形态或政治偏见,从而促成政策变迁”。
除此之外,对于中国使用的同样影响公众心理的政治话语对策,欧盟也有及时关注和谨慎应付。中国在应对欧盟反倾销的策略上有使用内部“离间计”,利用反倾销对欧盟内部不同利益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利弊各异,一再重申对华反倾销同时会严重伤及欧盟的部分产业和人群,并在此给予大量数据渲染和媒体报道。欧盟对此反应迅速,2010年欧盟委员会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护年度报告中特别提到欧盟反倾销原则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欧盟利益检验”条款,旨在权衡反倾销对欧盟各个利益关系包括产品的生产商,用户,消费者与销售商的影响程度,保证反倾销不触及欧盟的总体利益,如果检验分析结果是不利影响大于有利影响,反倾销措施就不会出台。如果我们将此与欧盟之前发表的反倾销年度报告进行比较,2010年度报告对这一原则的重点强调很明显是有的放矢的。因此,如果中国想要继续使用这一策略,重点光放在不利影响的提醒上是远远不够的,不利影响会对欧盟整体利益占多大比例才是问题的关键,并且注意这个整体利益不包括更广的领域如欧盟外交或发展政策的考量。
综上所述,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从其话语策略上是有应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的,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出它在对华反倾销措施使用上的一些指导性的思想准则原则,更反映出它所惯用的一些政策话语方法和手段。话语分析研究可以让我们掌握第一手的欧盟政策认识和解读,为我们制定及时和准确恰当的应对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只有熟悉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