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龙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言文中优秀作品的学习,可以让今人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同时,文言文也是今人与古人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如今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较远,学生学习的障碍也大,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再加之文言文学习的效果不是外显的,不能够立刻“学以致用”,生活中既不说文言,写作文也不用文言,缺少在生活中实践运用的机会,使得文言文变成了“中国外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故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从兴趣入手,引领学生推开文言文阅读这一古典文化的大门。在此,浅谈一下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教师必须努力缩短这二者的距离。课堂上,运用声情并貌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文章有关的影视剧或歌曲等,努力营造一个浓厚的走进文言文的氛围,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来。例如,教学《出师表》,导课时,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并配以影视剧画面,这样的氛围立即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诸葛亮在表文中对后主刘禅的一片忠心,让学生观看影视剧的相关片段,给学生讲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情节,学生被深深地吸引,这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大大引发了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
二、成立学习小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言文的阅读,学生会遇到比现代文阅读更多的问题,因此,成立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将遇到的问题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感悟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他们也会获得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例如,学习《陈涉世家》一文时,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包括字词方面、内容方面以及课后习题中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都提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不少问题都能在他们的学习小组内部得到解决。对于一些很集中的问题,则全班探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合作解决,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就更深刻,同时成就感带来的兴趣也就更持久。
三、在表演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演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加深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将文章改编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为了逼真,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人物动作、语言,尤其是语气、语调的把握上,都很用心。表演结束后,学生们互相点评,参与的热情很高,表演得效果也很好。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
四、读、诵、唱三结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手段,文言文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最好让学生能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来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诵读,要带领他们正确地诵读。除了诵读,教师还可以对一些文质皆美的短篇文言文,特别是一些精短的古诗词或名句,进行配乐,给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记住文言文的内容,领悟古诗文的意境,进而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尤其是教师利用一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来让学生学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课堂上可以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去读,去学唱,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全词的内容;同时,在曲子的旋律中,学生对全词传达出的意境也有一定的感悟。语文课堂上有了音乐的元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厚。
五、注重学以致用,古今观照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架起古今的“桥梁“,可以通过古为今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中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辩论话题。例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出“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这样的辩论话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或是进行作文。通过这样持续而有意的训练,学生从课本中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学有所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总之,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培养,是值得教师探究的课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才会生动,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好,新课改赋予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才会达到,学生的素质才会全面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