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彬
摘要:现阶段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在探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几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剖析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针对地提出创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创新思路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而土地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健康运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政府引导农户承包地合理、有序流转,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从而推动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路径。然而,我国目前现存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土地流转是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诸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农村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束缚较多,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化水平。农村劳动力无法真正摆脱农民身份,不管从事何种非农产业,最终都离不开土地。但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形式单一、流转进展缓慢、流转行为不够规范、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合作等五种,租赁这种保留承包权而将使用权有偿转移给第三方的形式的流转约占总流转的70%,同时转包在现存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比较重要。
(二)服务机构缺乏,信息渠道不畅通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各服务环节都没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土地流转服务跟不上,中介机构缺乏,大多数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土地的供求信息不对称,“要转时转不出,要租时租不到”现象时常发生。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配套措施缺乏
一是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很有限,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农民的看病、养老、教育及生存都要依靠土地,这些隐忧都成为农民不敢轻易将土地进行流转的制约因素。二是缺乏激励机制。对土地经营的大户和流转的大户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流转的积极性。
(四)投融资渠道狭窄,土地流转经营载体缺乏
农业生产经营一般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而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导致资金回笼周期长,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瓶颈。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为自发性流转
农村私下流转现象普遍。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流转过程中,程序不合法、合同不规范、手续不完善、资料不齐全、租赁及转包费用缺乏科学依据、流转期限短、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农户的自发性流转,多数是“口头协议”。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
从农业收入来看,例如对湖南省种植水稻进行成本核算,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耕作、请人种地等费用,核算下来一亩水稻成本高达800元,其中:雇人耕地约180元;肥料约120元;种子约50元;农药约60元;栽秧约200元;育秧约40元;打谷子200元左右,还不算田间管理的过程。以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每亩产量约1100斤,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稻价格(以国家保护收购价计算),每亩总收入约为900元,但每亩纯收入却只有190元。这样算来,逢自然灾害较多时候,种植水稻根本没法保本,甚至要倒贴本。绝大多数农民普遍反映劳务种田回报太少,甚至没有回报,因而许多地方农民对需要流转的农村土地不愿接包耕种,觉得无利可图,就算耕地无偿转让或倒贴肥料都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从非农收入来看,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导致有些规模小、设施落后的工业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务工农民工被迫返乡务农。这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就更强,愿意流转土地的就更少。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
要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也为真正维护好农民合法利益,我国目前必须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此外土地承包期的不稳定,也影响农民的投资预期。我国许多地方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问题上,具体做法是把经营权证发到了农户的手上,坚持权证到户;同时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面积与承包合同面积相符。这种做法当时看来的确给农民有保障的作用,但承包期短期内不变或延长承包期,实际上隐含着若干年后依然要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一项权宜之计,这直接对农民对土地投资预期的长期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农民在现有体制下根本不敢增加投入,长期不增加投入必然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条件也会随之不断恶化。农民对土地使用的这种短期行为,很有可能随着30年承包期的临近而加剧。所以,只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不变,这样才能进一步把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实处,也才能保证农民承包地的权属更加清晰明了,土地预期利益也会更加明确,没有了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在现有体制下安心流转和长期流转。
(三)农村土地供求状况
土地要素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要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使得土地的需求增加,稀缺性提高,价格上涨。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常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农业自然风险大,加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土地供求受到很大的影响。土地地域性差异性也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的地域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一是城乡结合部地带的流转频率高,这些地带多以蔬菜种植为主,主要原因在于蔬菜种植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这部分区域的农民;二是小城镇土地流转规模大都较小。兼业生产是小城镇区域大多数农民生产的特点,由于我国目前农村缺乏有效社会保障制度,兼业生产者很少有愿意放弃土地;三是偏远区域流转次数较多。该区域的农民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离家乡太远很难进行兼业生产,其闲置土地没人种,因而可以大规模流向规模经营者。此外,市场风险也大。我国土地流转也受到土地供求的影响。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我们的土地供求受到影响,从而也就受到牵连当年的土地流转。
三、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创新思路
(一)转移农村劳动力
从农业外部看,一是延长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包括农副、营销业、储藏、保鲜、包装产业等环节,链条越长,增值性越强,而且可以吸收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这些环节稳定就业。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前提是必须以产业为主要支撑,另外扩大小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建设的其它功能,大规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到小城镇安居。三是下大力气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各地区可根据比较优势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对口支持企业及项目落户,尤其是西部地区,绝大多数较落后,可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建设一批有实力的支柱产业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四是加强和发达地区及企业的联系,积极向国内外市场发展劳务输出。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要大力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打造适合当地特色的品牌劳务,培养有农村能人,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软条件。每个不同地区的政府或其他组织要通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确保能拓宽就业门路,加快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农村人口技能和素质提高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也就水到渠成。
(二)宏观微观调节相结合
从宏观方面看,各地政府要做好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对土地流转进行宏观上的调控,调控机制要健全,政府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坚决杜绝垄断和不公平现象。另外,政府要下大力气促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不断走向成熟,引导农民制订土地转让合同,让农民懂得土地转让合同中应体现竞争的公平合理性。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不能过度运用。政府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者,定位一定要准确,主要目的是监测控制农村土地供给和需求总量的动态长期平衡,政府切不可运用自己掌握行政手段的优势去损害农民利益。最后政府要在广大农村范围内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规和政策,土地作为农民的主要依靠,如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法律可依,农民觉得有利可图,便会增强农民土地流转的自觉性。
从微观方面看,关键点是要建立科学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土地不同于其他商品,其价格会因地而异,而土地价格的制定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因而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一定要科学合理,合理价格的确定有赖于专业的土地评级工作。
(三)发展中介组织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是从事土地信息收集、整理、广告、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开展信用资产评估、物资供应服务,形成纵横联合、政策配套、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体系。中介组织的发展一定要和土地流转市场需求相匹配,土地流转形式可多样化,尽可能地打破农村土地流转的地域限制,只要愿意进行农村规模经营,本地和外地的投资人都能来投资,投资的模式一律采用市场化操作,这样加快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在土地流转初始阶段时发展中介组织方面要加强组织和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针对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信息不畅的情况,必须大规模铺设农村相关信息网点,使中介组织真正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双方的纽带,使流转的成本降低和风险减少,提高流转效率。
(四)加强配套改革建设
一是从社会保障来分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促进农地有序流转的坚强后盾,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欠账太多,农民与城镇居民相比,保障安全网基本上还没建立,因而农民后顾之忧较多,土地是保障农民生活“温饱”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就业更上难上加难,绝大多数农民即使在外经商务工,家中土地也全部保留。
二是从法律制度来分析。首先要制定专门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例或条款,其中要对流转的具体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让农民在流转土地时有法可依,同时也保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有序进行;其次建议修改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土地的相关用途,再者还要增加土地价格公告制度和农村土地评估制度。
三是从金融发展来分析。要使土地成为农民信贷的“固定资产”,农民在借贷时可抵押土地使用权,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发挥效用,解决农民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农民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发展农业或农村二三产业,以此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可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援助的项目范围可适当扩大,包括规模经营的基础建设、标准农田的维护及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等。对于农民企业家或农业种植大户一定要简化贷款手续,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经过通信用社审定后可发给农民相关证件或卡片。
参考文献:
[1]杨卫忠,李勇.基于农户效用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研究——以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09).
[2]王明姬.“两分两换”中的情况、问题和建议——对嘉兴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
[3]段力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为例[D].重庆大学,2011.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