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饽饽

2015-05-30 10:48张保学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皮儿饽饽火盆

张保学

进入腊月了,乡村就要忙年了。

我小的时候,一入腊月,家乡都淘米碾面做年饽饽,小村里的几盘石碾就“嘎吱,嘎吱”地转个不停。年饽饽是满族大年的传统食品,与作为满族先辈的女真人狩猎有关,耐饥渴、易保存、携带方便的黏食是他们的最爱。康熙年间,朝廷为缓解京城皇族吃俸禄者过多的压力,让部分八旗子弟自食其力,令其到冷口、义院口等口外荒芜之地“跑马占圈”,垦荒种地。满族人出关,把年饽饽的制作方法也带了来。年饽饽在家乡一带被继承下来,后演变为过大年的必备美食,称为“年饽饽”。

做年饽饽是很讲究的,以大黄米磨成面粉掺和一定比例的小米或黄玉米粉,用水和好装进缸里,经过发酵后,用来做饽饽的皮儿。饽饽馅儿主要是豆类,将小豆烀烂为馅称为红豆馅:将白豆用石磨破成豆瓣儿蒸烂做馅的叫白豆馅。做年饽饽不同于平常的饽饽,一般要求小巧,比元宵大不了许多。最有趣儿、最热闹的是做饽饽和蒸饽饽了。因为每家都淘二三斗米(一斗约45市斤),人口多的家庭还有淘四五斗的,靠本家人是做不过来的,于是无论是谁家做年饽饽都要找好几个亲友或村里人帮忙,还要做好分工,谁做、谁蒸、谁摆屉、谁管在室外摆案冷冻,都要安排好。做年饽饽最讲究的是饽饽的形状和表皮的光泽,成熟的做饽饽手,是将小巧的饽饽在手掌心里反复滚动,将饽饽的表皮团揉得光溜溜的,出来一层浆儿,这样蒸出来才会金黄闪亮。

做年饽饽还是促成婚娴大事的好机会,如果谁家看上了人家的姑娘,就以请来做年饽饽的名义把姑娘请来,如果姑娘有意,就会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如果无意就可能以各种借口拒绝。姑娘小伙大多愿意在室外摆案冷冻的活儿,一般家庭做饽饽都得一天一夜的时间,两个人一整夜一边往案子上摆放饽饽,一边谈情说爱,绝无人打搅。为了喜庆,做年饽饽时还要在饽饽的顶上打红戳儿,当地俗称“饽饽点儿”,红戳儿的图案也是很讲艺术的,有梅花形的、孔方铜钱形的、“文革”时期还有五角星形的,五花八门。此时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都争着做打红戳的活儿。孩子们还能从大人们的嘴里听到很多有趣的事儿,老年人一边做饽饽一边放开兴致,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瞎话儿(故事)。中年妇女则凑到一张炕桌上,手里不停地转动着,光溜溜的小饽饽不断从手中滚出,同时嘴里也有扯不断头的新鲜事儿,不时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年饽饽做好蒸完,经一夜的冷冻,第二天一早就装进大匹缸里储存起来,然后什么时候吃就再摆到屉上蒸馏。经过冷冻再蒸馏的年饽饽别有一番清香,一家人备上一个火盆,两个小围桌把火盆夹在中间,将酸菜氽白肉或者是由大白菜、肉片、粉条、冻豆腐、丸子等做成大烩菜的锅架在火盆上。咬一口清香可口的年饽饽,吃一口热乎乎的荤菜,真是胃口大开。黄亮亮的饽饽皮儿,雪白的白豆馅儿,咬一口,如金嵌玉一般。

年饽饽不仅是过大年的喜庆食品,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谁家先做了,都要给还没做的亲友们、左邻右舍送些尝尝鲜。

猜你喜欢
皮儿饽饽火盆
花饽饽“笑”了,年味浓了
祖母的火盆
清宫饽饽桌
最温暖的火盆
于无声中听见 于无形中看见
寻秋记
爱吐皮儿的爸爸
包袱皮儿的记忆
抓饭还是饽饽——饆饠考
妈妈的火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