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简单介绍秦家上祠堂的历史脉络并对其作用及地位简单阐述。修缮设计中,通过现场调研和测绘,从文物保护学的角度来探讨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策略。同时还对文物建筑的现状进行综合价值评估,以确保文物建筑的修复更加科学、合理和真实。
关键词:价值评估 修复策略 秦家上祠堂
一、秦家上祠堂历史环境与价值评估
(一)区位与历史沿革概况
秦家上祠堂位于忠县洋渡镇上祠村,系明代抗清女英雄秦良玉家族后裔集资,始建于清朝乾隆壬午年(公历1762年),嘉庆19年(1815年)进行修葺。解放后改为村小学校,文化大革命惨遭破坏,虽然破败不堪,但窗花、浮雕、字碑依稀可见,远看秦家祠堂风光尤存。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现状分析
1.秦家上祠堂周边环境调查
关于文物建筑的现状调查中,有自然景观、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建筑环境等。秦家上祠堂位于坡地之上,四周为自然山体环境。秦家上祠堂未被开发利用,无专门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场所,先处于荒废搁置状态。
2.秦家上祠堂现状勘察
现状建筑测绘中注重运用以现代科学的建筑测绘手段,对古建筑现状形态,以建筑学的方法进行的尽可能准确的描述。主要针对建筑现状本身进行,目的是弄清楚群体建筑组合关系以及单体建筑的形态变化情况及演变过程。
(1)整体现状
秦家上祠堂位于山坡之上,顺应山势,为两进台地院落。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穿斗构架,院落两侧及厢房部分皆有马头墙,为典型的川东民居。现状建筑状况较差,地面杂草青苔滋生,建筑坍塌严重,木结构受潮受损腐朽严重。
(2)建筑形制勘察
建筑形制勘察主要针对建筑现状本身进行,目的是弄清楚群体建筑组合关系以及单体建筑的形态变化情况及演变过程。获得现状建筑形制的重要资料,在秦家上祠堂形制勘察中,建筑残构进行“原状复原”。
秦家上祠堂为传统合院式布局,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此布置有仪门、享堂、寝堂主要建筑,两侧为厢房。木塔台基后作为小学升旗台。
寝堂位于中轴线最北端。寝堂明间原有两层六角木塔楼,现已不复存在。寝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二椽,原应有前檐廊,平面长方形,梁架为抬梁穿斗结合式,前檐廊有轩蓬,现状屋架大部分坍塌。屋面形制为单檐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
享堂位位于寝堂与大门之间,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平面为长方形。梁架为穿斗形式,前部有轩蓬,后部为平吊顶,现已垮塌破损。屋面为单坡小青瓦屋面。门窗损毁,次间圆形窗洞,部分损毁。
大门与享堂间、享堂与寝堂间及寝堂两侧三段皆有厢房。
(三)价值评估
文物建筑中的研究评估阶段作为文物价值评价与鉴别的一步,其重要性表现在在整个保护工作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为制订科学完整的保护规划必须准备的工作步骤。
1.问题分析评估
秦家上祠堂的基本问题主要为:(1)人为的改建、加建,(2)基础设施缺乏,(3)缺乏有效的日常维护与管理,(4)自然损毁,木构件受潮腐朽。
2.价值评估
(1)总体现状评估
对于文物建筑而言,对其内在价值的评估实整个阶段中最核心的内容。比如艺术美学、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价值等,秦家上祠堂的核心价值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秦家上祠堂内主体建筑较为完整的保存了清代建筑风貌,建筑依山就势,较有规模,建筑整体布局保留较为完整。虽部分残存,但从现存状况,昔日辉煌可略见一斑,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代表,对于巴渝古建筑研究有较为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
(2)结论分析
通过对秦家上祠堂进行实地勘察,对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保护现状、管理条件等方面均有了全面了解。就秦家上祠堂的保存现状,评估认为,对寝堂、享堂、厢房、仪门进行保护修缮,并根据建筑不同的残损现状,采取相应的修缮措施是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
二、秦家上祠堂保护设计方法与程序
(一)保护原则的确立
本着对维护秦家上祠堂安全、生存与未来的基本态度,确立此次实际保护修复中的保护原则为:
一 体现其真实性:《威尼斯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遗留的古代遗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为后代保护好这些遗产,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二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于秦家上祠堂的原状,比如建筑构架,屋顶形制,建筑装饰等,都要建立在史料研究与实地勘察的基础上。
(二)保护技术措施
进行了前期诸多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的结果”,接下来便是针对秦家上祠堂每个单体建筑以及其不同部位构件的具体情况,确立“干预分级”方针,即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保护方法。
1.主要保护措施
根据秦家上祠堂建筑残损的不同程度,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拆除、绝对保护、现状修整、重点修复、落架重建等,所有的保护措施都应该建立在对文物建筑真实性的体现之上:
2.单体修复设计方案
进行文物建筑保护实践中,在明确总修缮处理措施后应制订具体的保护修复技术措施并提出技术要求。在秦家上祠堂保护修复中,主要包含:根据祠堂的不同部位制定保护修复施工中的具体技术措施、要点及施工要求。针对木结构古建筑需要进行修复技术处理的部位,其类别大致分为:建筑的屋面、地基基础及地面铺装、大木作、小木作、石作、漆作、彩画作等。
(三)设计成果
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作为整个文物保护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不仅是保护前期的勘测和调研工作,以及确定的保护原则和措施的具体反映;也是保护工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对保护修复工程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秦家上祠堂保护设计中,主要运用图纸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设计成果:主要包含绘制建筑修复总平面图、文物建筑单体修复平,立,剖面图、主要建筑构件修复大样图等。
1.建筑平面修复图
根据分级保护原则与尽量保护历史环境发展的原则,在总体规划上要表现出秦家上祠堂所在地块的建筑现状保留部分(绝对保护)、建筑修复复原部分(修复保护)、非文物建筑保留部分(整治保留)、非文物建筑拆除部分等相关内容。
2.各单体修复图
秦家上祠堂包含单体建筑有寝堂、享堂、厢房。在个单体建筑的修复中,必须遵循可逆性、可识别性、最小干预等原则选择合理的修复技术。当遇到例如秦家上祠堂寝堂建筑立面上有相邻建筑时,须表明寝堂与相邻建筑之间的立面关系。此外还需标注的有:两端轴线、重要标高和尺寸与采取的修复措施应按照真实性和最小干预原则等。
3.大样图
秦家上祠堂修复设计中,柱础,雀替,斜撑,门窗,栏杆(板)等这些细部构件的表达难以在平、立、剖面中准确体现,所以需进行某些细部的大样图设计。这是对细部构件保护修复完整性的体现。也是对文物建筑真实性的体现。
三、结语
秦家上祠堂的实践分析,首先是其历史环境与价值的分析与评估,然后是确立保护方法与程序,确定针对砖石木的保护修复技术,之后是对其历史环境的保护分析,以及再利用的探讨。贯穿整个保护实践过程的是对保护文物建筑原真性原则的体现思想。总体来说,对秦家上祠堂的保护原真性体现要注重其整体性、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建筑生命的延续、再利用等。
参考文献:
[1]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的方法论原则[J],中华遗产,2005(03)
[3] 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邱小玲,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师,助教。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