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琢问

2015-05-30 10:48刘金秀
南北桥 2015年3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新课程理念

刘金秀

【摘    要】本文属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立项课题。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他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发现和回答自己的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我尝试运用问题教学法,转变教学观念,达到课改理念的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问题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44

一、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能问”

(一)转变教育思想,营造和谐氛围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教师的正确性和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和服从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心灵受到压制,不能迸发出思维火花,更遏止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害怕的压力会禁锢孩子的能力活动,阻碍孩子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会导致孩子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碍选择答案的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和行为,更多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如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教材观点是“功过参半”。有的学生提出,认为拿破仑过大于功,因为他四处征战,消耗大量国力,以至于把资本主义的法国葬送在封建复辟势力的铁蹄之下,这个过失是其功绩所无法弥补的,这个结论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样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这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二)明确学习目标,树立问题意识

首先,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是一个有创新的人。”;“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久之,使学生认识到产生“问题”对自身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从而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责任感。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如:孙中山不懂就要问,最后成了伟大的革命家;爱迪生好问为什么,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牛顿发愤学习,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由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自然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了伟大的科学家。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正如科学家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启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养成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习惯,才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有作为的人,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二、设疑激趣,诱发学生“乐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教材内容,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为了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和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可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讲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时,让学生看电影《辛亥风云》、《阿Q正传》、《药》等片段,学生看了之后,情绪高昂,有的学生产生疑问,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有哪些影响?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通过课件展示它壮观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学生不禁要问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又如讲“五四运动”时,重现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的场面: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思维在激荡冲撞、灵感迸发犹如开闸的流水汩汩滔滔,激溅出奇异迷人的浪花。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要促使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国民革命运动”时,向学生提出“中共与国民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为什么能合作?”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进而产生疑问:“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教导学生“会问”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质疑的基本方法,才能使学生能力有效提高。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授之以渔”,寓方法于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公式:勤学+多思+方法得当=成功。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历史问题是很多的,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且课堂上组织不好、方法不当,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方法的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探索,归纳出一些具体方法:首先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这堂课的内容,明确这堂课学习和讨论的主题,应用的观点,须搜索查阅的相关参考资料以及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等,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做到先学后做、先学后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带着问题进课堂,而非一味的依赖教师,主动充当知识接受的机器。二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和探讨的方向。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的历史问题纷繁复杂,一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因此,应着重指导学生以本课堂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要掌握通过历史事件的现象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要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度展开积极的探讨,从而丰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处理,都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研究、探索的。让我们师生以“问题”为纽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和创新能力,学会学習。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新课程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激发思维灵感在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应用分析
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