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研究

2015-05-30 11:31王健刘政永
金融理论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包容性县域经济

王健 刘政永

摘   要:包容性增长是指某一事物的发展增长与相关事物能够保持协调、公平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它集中体现着维护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应按照协调、公平和可持续原则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文化、人民生活及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县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  键  词: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协调;公平;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5)03-0067-03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相对落后、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包容性增长是指某一事物的发展增长与相关事物能够保持协调、公平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包容性增长集中体现着维护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惠及相关各方,能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其最终目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生态环境,让经济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实现共同富裕。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我国县域人口总数达8.85亿人,占总人口的65.72%;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24.14万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04%。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县域贫富差距显著。 据统计,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的平均值是最低100个县域的17.55倍。 按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计算, 平均值以上县的数量与平均值以下县的数量大致呈“二八格局”,这说明县与县之间的贫富差距显著。我国大多数县经济发展实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农业人口比重大,人民收入水平较低,不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2. 城乡差别过大。主要表现为在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社会资源利用能力等方面,城乡差别过大,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得到公平的机会。在社会金融资源利用方面,由于县域的贷款管理成本高,效益低,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很大部分流入城市,县域的贷款增速低于GDP增速,金融需求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受商业化利益驱动的影响,农村地区资金大量外流,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县域和农村,收缩县域网点,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发展缓慢, 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萎缩, 甚至在少数贫困落后地区出现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再加上县域金融服务水平较低,业务产品单一,对收入较低的贫困人群形成严重排斥,弱化了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此外,农村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

3. 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包容性增长”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我国县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随着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更加明显,从而导致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甚至出现“生态赤字”。一些县域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许多县域范围内的企业大多是污染严重的小化工厂、水泥厂、造纸厂,而这些企业往往又是当地政府重要的税收大户,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污染行为视而不见,监管不力,以致当地的空气、土壤、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危害,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县域经济增长包容性的建议

(一)實施梯度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物质基础

“包容性增长”要求全面均衡发展,不能将欠发达县排斥在外,需要设法增强它们的经济活力,共同发展。针对县域贫富情况的“二八格局”,将我国县域分为经济强县、中等发展水平县和欠发达县。结合具体情况,实施梯度发展战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人民幸福、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

1. 鼓励支持经济强县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率先发展”。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产城一体化,实现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形成区域性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2. 提升中等发展水平县。依靠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积极推行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形成特色产业链,发展壮大新兴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使得中等发展水平县的经济平稳增长,加速崛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3. 扶持欠发达县跨越发展。加大欠发达县的扶贫力度,运用财政专项资金、贴息和信用担保等手段支持县域产业发展。这些县要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甘当中心城市或其他经济体产业的配角,在产业和产品方面合理分工或合作互补。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县域内不可能建立很多工厂,但可以抓住中心城市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 从某一产品的零部件做起, 逐渐形成这一类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强化城乡金融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资金支持

“包容性增长”强调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城乡居民、 中小企业能够平等享有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严重缺血的现状,要强化对县域经济体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城乡金融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金融协调发展,为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资金保障。

1. 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在县域范围的网点布局,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发展小型微型金融机构和组织, 建立县域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增加“三农”信贷资金来源, 为县域工商企业、 个体经营户提供资金支持。 建立有竞争力的多元化金融市场, 通过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以缓解农村、 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城乡机构信贷合作模式, 实现资金和服务的城乡互动。

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出现新特点, 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开展融资模式和信贷模式的创新, 提供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 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房屋产权等开发新型信贷品种。以城镇化发展为契机,满足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衍生出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为城乡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3.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出支农惠农银行卡特色项目,推广移动支付,集成发展农村乡镇金融服务,如宁波市“微银行”服务方式、天津农商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站”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支付体系,尽可能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 满足其商品流通和金融支付需求。

(三)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服务保障

“包容性增长”关注民生幸福,使经济成果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受益,让更多的劳动者受益,让社会的大多数受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始终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为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服务保障。

1. 满足基本生存的公共服务。基本生存的公共服務如吃、穿、住、行等基本社会服务,应该被所有的民众公平享有。当前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还有大量人口亟待脱贫,需要政府加大对集中连片困难县域的扶持力度,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经济转型期城乡社会风险的增加,我们需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风险保障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减少社会排斥,实现公民身份平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可持续,不仅可为个人发展提供保障,也能够为提振消费增强信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3. 注重个人发展机会与能力提升。发展机会与能力提升,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如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应大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高等教育,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提升县域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个人反贫困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建设县级图书馆、电影院、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的娱乐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让人民享受到发展成果,感受到发展进程的幸福。

(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绿色空间

“包容性增长”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包容。经济成果的创造和共享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优化资源环境建设,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深入贯彻节能减排政策,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传统产业,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 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摒弃原有的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深化污染行业整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经济体系。

2. 注重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 将生产环节纳入无废的或变废为宝的循环流程, 逐步实现制造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农业无污染化;提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积极转变个人生活方式,参与对污染问题的监督,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态道德素质, 把人的活动控制在环境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

3.  加大对污染行为的监管和惩治力度。 应严格执法,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加强自我约束。

4. 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加大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能、沼气池等原有生态循环相符合的环境保护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 来建设低碳、环保、集约、和谐宜居,突出现代感和时代特色的新城镇和新农村,维护生态安全,营造美丽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传胜. 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版),2012(1):32-39.

[2]杜志雄,肖卫东,詹琳.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 中国农村经济,2010(11):4-14.

[3]叶初升,罗连发. 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场域[N]. 光明日报,2012-02-17(7).

[4]王改艳. 统筹城乡发展中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J]. 人民论坛,2013(14):73-75.

[5]冉淑青. 县域城镇化的包容性增长分析[J]. 西部资源,2011(8):86-88.

[6]刘荣,杨志银,何敬中. 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双向三化一体”发展路径研究[J]. 思想战线,2011(6):89-93.

[7]黄承伟,覃志敏. 共同富裕视野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路径思考[J]. 开发研究,2013,(4):6-10.

[8]刘琳琳. 包容性创新的理论与政策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3(1):18-20.

[9]蔡荣鑫.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 经济学家,2009(1):102-104.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猜你喜欢
包容性县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