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朝银 廖志勇 黄启谋
[摘要]横县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的县份。横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横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茉莉文化、红色文化等代表性文化为载体,开展了“印象茉莉,美丽横县”校本课程教学与实践,旨在带领学生一起去叩开古韵尘封的横县大门,传承地方史文化,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横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茉莉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86
一方水土,抚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繁衍一方文明。一个地方的百姓在历史长河之中创造、传承的文化是他们生活现状、精神现状的根源,也是事关其未来发展的非物质力量。对于一个地域来说,发掘、研究、整理地方历史文化,剖析历史文化特色,对于传承地方历史,活跃地方文化,培育人文情怀,凝聚地方精神,乃至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地方发展,都十分重要。横县,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的县份。经深入发掘,横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横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茉莉文化、红色文化等代表性文化为载体,开展了“印象茉莉,美丽横县”校本课程教学与实践,旨在带领学生一起去叩开古韵尘封的横县大门,传承地方史文化,提升时代中学生人文素养,让横县人知道横县,让横县人推介横县,为横县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培养二高人“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的家乡情感品格,使二高学子成为“传递花都正能量,宣传横县好形象”的典范代表。
一、历史文化:吸收发扬外来文化,酿就千年古邑的厚重韵味
横县历史悠久。据《横县志》记载,横县建置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而在横县西津竹坑和平朗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骨器和粗陶器更是表明,在距今约6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文明的繁衍了。横县属百越地,历史上属蛮夷之地,文明的发育自然比不上发达的中原和江南等地区。在考察横县本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横县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文化遗存,大多是吸收及发扬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纵观历史,名官名将、骚人墨客因各种缘由到达横县的,历史上也颇有记述。汉代马援、费贻,三国陆绩,唐朝杜正伦,宋朝秦观、王嗣宗、杜杞,明代吴时来、徐霞客等都曾到过横县,为这一千年古邑增添了诸多历史的亮色。横县充分吸收并发扬了这些外来杰出人士带来的先进文化,吸收为己所用,沉淀出自身的文化底蕴。典型代表主要有三例。
(一)伏波古庙繁盛千秋
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南征交趾,曾驻扎横州(古横县),为本地带来安宁,并疏浚了郁江航道。横州人民感其功德,于东汉建亭三年即公元170年,在离县城36公里的大王岭乌蛮滩边始兴建伏波庙,距今已有1800多年。原庙有三进,有钟鼓楼、牌坊、前殿、回廊、祭坛亭、中殿、后殿七大部分,建筑面积990平方米。千百年来,横县人民对伏波庙虔诚供奉,悉心保护、修缮和扩增。现存的伏波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除后殿、祭坛亭在“文革”中被毁外,其余部分基本保存完整。千百年来,伏波庙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和厚重的历史韵味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历代名人如明代的徐霞客、王守仁、解缙、董传策、吴时来,清代的程光祖、陆荣廷,民国的李宗仁等也慕名前来观光游览,凭吊遗迹,发古幽思,或赋诗,或撰联,或题匾,或刻碑,更给伏波庙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意蕴。时至今日,横县伏波庙仍是珠江流域历史最悠久、规模及影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伏波庙。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伏波庙诞,横县周边数十个县的群众,乃至港澳同胞以及越南友人,云集而来朝拜祭祀,盛况空前。
(二)海棠乐章传颂不息
北宋时期,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因卷入新旧党之争,屡次遭贬,一度被贬到横州编管(宋代对获罪官吏的一种处罚,即获罪者只能在限定的地方居住,由地方官员管辖约束,不得自由行动),为期一年多。在横州期间,秦观不问政治,每日或是开馆授课,传经讲学,培育桃李,传播文化,或是游山玩水,饮酒作诗,留下了“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醉乡广大人间小”等脍炙人口的词句,横州也因此生辉。横县人民对秦观始终推崇有加,除了海棠桥,还修建了淮海祠、淮海书院、怀古亭、海棠亭。横县古八景的“海棠暮雨”“紫水呈祥”“槎亭秋眺”也均与秦观“海棠”词句相关,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棠文化。在秦观曾贬游过的地区中,对秦观的爱戴推崇而形成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无有过横县之者。到了当代,海棠文化更是得到发扬光大,横县不仅修建了“海棠历史文化公园”,还创作了大型粤剧《海棠亭》,“复活”了秦观在横县的历史。2011年,《海棠亭》荣获“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这也成为发展因文化而增色,文化因发展而繁荣的典型事例。
(三)应天禅寺名起建文
相传,靖难之役后,明朝建文帝南逃,四海云游,经湖、蜀、滇、闽进入广西横州,在横州宝华山应天寺隐居避难达15年之久。宝华山上有不少地方的典故与建文帝有关,有感于宝华山的天赋奇景和应天寺的佛光禅意,建文帝题有“万山第一”和“寿佛禅林”牌匾,悬挂于应天寺。公元1637年,徐霞客游览横州,曾访伏波庙、宝华山等名迹,并亲自考证建文帝之题字。《徐霞客游记》记曰:“宝华山有寿佛诗,乃建文君遁迹之地。……其寺西向,寺门颇整,题额曰‘万山第一。字甚古劲,初望之,余忆为建文君旧题,及趋视之,乃万历末年里人施怡所立。盖施恰建门而新其额,第书己名而并设建文之迹;后询之僧,而知果建文手迹也。” 宝华山也因建文帝而驰名史学界和宗教界,成为广西佛教名山,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小五台山”之美称。
截至目前,横县全县还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0多处。除伏波庙、海棠桥、应天寺等外,较为著名的还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承露塔;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200余年的马山乡翰桥李萼楼庄园;清代古民居群落——平朗笔山“花屋”;民国时期横州首富私人住宅、体现建筑艺术上的中西合璧的施恒益大院等古迹。横县还出土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是全世界仅有的9件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之一,反映了元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高超水平,十分罕见。这也成为当时横州对外交流,接受外来文化熏陶之历史明证。
二、民俗文化:土生土长浓郁民风,展现民族传统的生动传承
横县历史上是广西西瓯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壮人的集居地,至今壮族人口仍占全县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近99%。这使得横县成为民族风情浓郁的地区。在历史长河中,横县各民族通过生活实践和生产斗争,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诸如民间传说、典故、歌舞、仪式、饮食等民族文化,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无不充满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点、文化色彩。
(一) 风情浓郁的歌圩文化
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助兴,是广西壮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作为壮族人民的重要聚居区,横县历代有“兴歌”“好歌”之俗。民间歌手众多,甚至普通百姓也能唱上几句,只要有兴趣,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唱。横县各地至今还有在喜宴、寿宴等宴席上请歌公、歌婆彻夜对歌助兴的传统。
对歌的重要场所是“歌圩”。每到重要节日,常有歌圩,壮语称为“圩逢”,是青年男女一年一度的对歌盛会。全县每年有歌圩(圩逢)十数次。每次圩逢,出动龙、狮几十条,男女青年盛装参加,热闹非凡。其中最盛大者为邓圩壮族歌圩,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来自宾阳、横县、贵港三县市的壮族青年男女数百以至数千人,集中在邓圩附近的草地上对歌。数百数千人同时放歌,响遏行云,十分壮观。
(二)传承不息的庙会文化
横县庙会兴盛,每年全县各地重要庙会也有十数场。横县庙会中最负盛名的有石塘沙江三相庙会、云表伏波庙会、校椅三王爷庙会和横州宋村娘娘山慈感庙会。沙江三相庙会为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至十七,期间有民歌对唱、山歌擂台赛,还有上刀山过火海表演,规模宏大,场面壮阔,体现着古越民族之古朴蛮悍,参加庙会人数多达10万。伏波庙会为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周边县逾万人参加,舞狮舞龙,男女青年对歌,祭祀庙神,祈祷平安。三王爷庙会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既有传统的菩萨出游、狮龙表演等节目,更有新兴的文化娱乐项目。每年正月十六,横县百合镇葛麻村还举行炮会,迎接龙福、送福入户,据介绍,这一风俗在当地已经延续了500多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宰鸡祭祖,全村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畅饮,庆祝新春,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人丁两旺。该活动于2010年荣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成为横县炮会传承基地。随着历史的发展,横县庙会逐渐演变成集祭祀、娱乐、贸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群众活动,规模更大,参与人员更多,更有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正体现了横县民俗文化深入民心、生生不息的力量。
(三)影响深远的戏曲文化
横县本地戏曲文化有三大代表,分别是非遗神话“百鸟衣”、六景采茶戏、校椅临江壮歌剧团。
“百鸟衣”是流传于横县校椅一带的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它描写一对壮族青年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而向邪恶势力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富有幻想性的神话色彩,流传久远,老一辈的横县人对这一传说均十分熟悉。故事流传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横县籍著名壮族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韦其麟将“百鸟衣”历史传说创作成历史长诗,在中国当代文学诗歌创作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译为英、法、意、日等十三个国家的文字,在国内外广为传颂,展现了横县民俗传说的魅力。2013年大型壮族歌舞剧《百鸟衣》隆重首演,2014年入选第十届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的大型歌舞剧《百鸟衣》展演节目,将“百鸟衣”神话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六景采茶戏与黄梅采茶戏是同宗至亲的姐妹戏曲,至今有100多年历史。六景采茶戏的表演,融合了歌舞、戏曲、快板、山歌等诸多元素,形式多样,活泼欢快。六景采茶戏使用的是“采茶调”,至今风行六景,一般群众都能哼出“采茶调”,能文者就着“采茶调”编写好歌词和演戏用的剧本,能歌善舞者组团表演,逢年过节演不停。六景采茶戏最精彩的莫过于“钱杯舞”这一表演形式,演出时手中的舞棒上串着的铜钱一起一落,发出清脆声响,而拇指、中指、无名指配合捏住两个小酒杯,跟着戏曲节奏互相敲击,表演过程中铜钱不散、酒杯不破,犹如杂耍表演,很有观赏性。六景采茶戏用白话方言演唱,由于采茶戏传入的地方不同,各处采茶戏演唱时多带传入地方的浓郁乡音,颇有地域及民族特色。
横县校椅镇临江壮歌剧(别称临江戏)是横县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壮族地区壮歌剧的主流派,成立于1972年初。前身是临江粤剧团,以演古装戏为主。团员们是农民,也是演员。40多年来剧团创作了壮歌剧、歌舞剧200多个,用自编自导的壮族舞蹈、壮剧演绎壮家故事,鞭挞假、丑、恶,足迹遍及横县及邻近县、市的壮乡村寨。每次演出颇受欢迎,十里八村万人空巷。2008年,临江壮歌剧被列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最显眼、最易让人识记的内容。横县的饮食文化,在岭南地区久负盛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横县鱼生和横县大粽。
横县鱼生历来被横县人称作“县菜”,也俗称“差火”。在岭南地区,知横县者必知鱼生,谈鱼生者必说横县。鱼生已经成为横县不可多得的文化印记。横县人吃鱼生古已有之。据《横州志》记载,最先吃鱼生的是几千年前生活在郁江两岸的横县先民——蜑人。蜑人以打鱼为生,缺盐少油,只能生吞活剥。未曾料到,这种饱含渔民辛酸的“草根”吃法,经过历史演化,竟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名菜。横县鱼生制作的独特之处在于“三精”,即刀工精细、摆设精致、选料精品,还配以多样考究的配料,其形巧、其色美、其味鲜,令人垂涎,过嘴不忘。2012年广西已将“横县鱼生”列为第三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类)保护名录。
大粽,是横县人欢度新春佳节的主要食品之一,有“无粽不成年”之称。横县大粽以体大丰腴,色泽光亮,味香鲜美而闻名于世,饮誉于两广。春节期间,亲戚来往互相拜年少不了粽子,一般一对、两对,多者三对六只。新婚夫妇第一次回娘家拜年,礼品就是用“担”挑回去的大粽,谓之“茶粽”。娘家收到女儿女婿的“茶粽”礼品,是不能独吃专享的,要分给至亲和邻居,让大家品尝成家后女儿的手艺,分享儿女的幸福。大粽之于横县人民,不仅是节日之美食,更是美好、吉祥、欢乐、喜庆的象征。
横县特色还有芝麻饼、粉利、大头菜、木瓜丁等。这些美食,既体现了世居于横县这片热土上的劳动人民无尽的智慧和想象力,更体现了先民们追求多彩、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美食既是粮食,也是文化。
三、茉莉文化:茉莉之乡独特印记,助推经济发展的先锋品牌
茉莉花茶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花茶种类,茉莉花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赞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做人间第一香。” 茉莉并非横县特产,《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也并非传唱自横县。而当前,一提茉莉,首先联想起的地名中,横县必居一席,足见横县茉莉文化之兴盛,影响之大。
横县茉莉花种植历史悠久,有资料记载的种植茉莉花历史已有400多年。横县种植茉莉花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茉莉花以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而著名。茉莉产业和茉莉文化在横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发育。现今,横县拥有10万亩茉莉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在全世界则占到60%,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联合评为“中国茉莉之乡”。
横县对于茉莉花的开发,也不仅限于茉莉花的生产、加工和贸易,更将其提高到了文化的层次,创新了茉莉花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模式。茉莉花文化节是横县现代文化发展的代表。每两年举办一次茉莉花茶交易会,从2009年起每年8月都举办茉莉花文化节,以“好一朵茉莉花”为主题,集中展示横县好花茶、好音乐、好风光、好文化、好环境,打造横县茉莉花文化品牌。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地方的各种优秀民族文化一一呈现,掀起一片浓郁的具有横县地域民族风情的歌舞海洋,还有“花海-音乐之旅”观光旅游活动、茉莉花工艺暨摄影书画展、产业论坛及经贸活动、美食和农副产品展销等活动精彩纷呈。其中文化节的重头戏——中国国际茉莉花音乐节,更是荣获2011年“中国十大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奖”,极大地提升了横县的茉莉文化形象,进一步将“茉莉”这张美丽的名片与横县紧密结合起来。有了“茉莉”这个靓丽名片的吸引和茉莉文化这个先锋品牌的带动,横县贸易、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也是文化品牌的最大魅力之一。
横县的历史文化,代表着横县这千年古邑融入中华、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横县的民俗文化,代表着横县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善于创造的人文品格;横县的茉莉文化,代表着当代横县人民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发展精神。这三种文化,都是横县文化的突出代表。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当代文化,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融入生活并代代传承。在今后的发展中,横县还需要下更大的工夫,使其优秀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永续成为繁荣社会、幸福民生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