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课堂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研析

2015-05-30 10:48李玉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想象

李玉田

[摘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着眼,通过指导朗读、营造氛围、启发联想、组织活动等方法由重讲转向重导,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古典诗词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22

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困境及成因

古典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思想、陶冶性情、增强审美能力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缺乏现代化教育手段且生源素质较差的农村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却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如下:(1)学生阅读诗词有障碍。古典诗词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其文字含义存在不确定性,具有诗词意境的含蓄性。而学生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古诗词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古人寄寓诗歌中的情怀。(2)教法还是传统的模式,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后,再逐词逐句串讲内容,没有放手让学生去体会理解,而是靠“讲”给学生灌输知识,讲完后再进行内容概括和主题分析,学生根本无暇去获得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这样,一篇篇原本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古典诗歌便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二、古典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上课前,教师应整理编写相关材料(导学案),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发展的大概面貌,有内容有形式地找到鉴赏诗歌的抓手。(1)我国诗歌发展的路径;(2)古典诗词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诗词的解读方法,诗词格律和流派方面的文学常识;(3)常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等。并分别通过四五个例子来辨别一种内容、风格或技巧,这样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诗词鉴赏中学生会有一个比照的范例,有利于快速归类,准确理解和鉴赏。

2.指导学生朗读

诗词诵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次朗读,力求准确。这一阶段先让学生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再次朗读,力求流利。因为诗歌讲求音韵节奏,这一阶段要求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帮助学生断句,引导学生学会断句。最后熟读成诵,饱含深情。诗歌是作者当时境况的一个表达与寄托。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入情感去读,可以想象自己是作者,站在作者的立场去体会,更能受到启发。

3.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上课时可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频或视频,给学生营造相应的氛围,让学生通过画面或音乐回到当时的诗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林媚的歌曲《虞美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了诗的内容,与此同时,优美而伤感的旋律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更进一步理解李后主的亡国之恨。

4.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虽然语言简约但意蕴很丰富,其可贵之处就在含蓄意深,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情趣。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联想和想象,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意识对话的过程。学生学习诗歌,就是实现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而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关键。

5.注重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应注意读与写的结合。可以以诗歌中的意象为出发点,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描写当时的情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形成一个自己的认识与体验。依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创作片段,然后分享,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能训练其写作能力。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为此,在诗词教学中,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妙处,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使古典诗词教学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此外,通过诗歌朗诵大赛、诗歌作品个性赏析、定期举行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对于诗歌的兴趣。

诗词教学有别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应该把鉴赏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典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想象
快乐的想象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怎样读古典诗词?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