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
[摘要]农村中学生对外界接触少,见识不广,阅读机会不多,缺乏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从书籍中积累,从社会中积累,从而激发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14
农村中学生对外界接触少,见识不广,阅读机会不多,在写作文时老觉得无内容可写,或是内容空洞,语言平淡无味,表现的主题肤浅,很多学生“谈作文色变”,对写作缺乏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积累。
一、从生活中积累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写作素材其实就是写作的“米”,“米”来自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当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用眼睛和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首先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观察身边的人的言行举止,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积累写作素材。如一天上课,当时正下着雨,有位中年男子提着饭盒,卷起裤腿出现在窗外,有个学生赶忙跑出教室,把他(学生的父亲)拉走了,其他学生看了都偷偷地笑。第二天上课,我就昨天的事问学生为什么笑,大家都说那情景惹人笑。我又问:“笑过之后有什么想法?”学生沉默了。我因势利导,告诉大家:“这就是父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亲人的关爱、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你体会到了吗?我们要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并做好积累。”
(二)从生活中积累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中学生作文要求具有真情实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人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自然界的一声鸟鸣、一片云彩等都具有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美。这就得靠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二、从书籍中积累
(一)从课文中积累语言
近几年很多地市中考不考课文中的现代文,学生学习时就不够重视,但教师要告诉学生,选进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称得上美文。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这句中“晒”“睡”“醒”等词语的准确运用,烘托出一种安闲、舒适、温暖的理想境界。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城灵性,体现了老城温暖可爱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把老城给写活了。又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对春草、春花等的描写,就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课文中有不少好词好句好技巧,将它们加以归纳积累,写作时就可以运用,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优美多了。
(二)从课文中积累布局谋篇的技巧
课文中的结构形式也很值得积累借鉴。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用“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四个小标题来构建;《创造学思想录》以“随录式”的文体来结构全文。又如《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故乡》的结尾“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些结尾议论点题,深化文章中心。如果能够积累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生作文构思就会新颖多了。
每一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为了应对中考,教师复习时往往只是孤立地做练习讲试卷,其实这个时候认真地将所学的课文进行比较归纳,就会发现课本已经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技能,也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要教会学生积累。
(三)从课外书籍中积累写作精髓
学生还要学会阅读课外的书籍,充分利用好手中的古今中外名著,汲取写作精髓。比如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还有一些名家作品,如巴金、鲁迅、郭沫若等的作品,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等,这些书籍可以熏陶学生的品德,健全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
三、从社会中积累
要多留心社会,多关注实事,写出作文思想的新度与高度。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和独特的思维个性,他们对生活和社会都有各自的观察和感悟,学生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也可以多看新闻,多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多关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关注“钓鱼岛”等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命运,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写出具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文章。
要写好一篇作文,就要从学习和生活中进行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大自然是一本好书,如能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就能积累写作素材,从课本中、从有限的课外读物中积累写作技能。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