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其向
[摘要]古典诗文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音乐美、想象图画美;巧妙分析诗歌,领略诗歌的情感美;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人文美,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
[关键词]诗歌朗读想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0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巧妙分析作者所描绘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深入领悟诗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进一步提高诗歌教学的水平。
一、指导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想象图画美
语文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审美直觉的最好方法,就是文字能转换成视觉和听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诗歌,通过有节奏、有押韵的朗读,自然而然产生音乐的美感和愉悦感。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每句两字一顿,即二拍式,节奏鲜明,“关关”是双音词,“窈窕”是叠韵词,还有“鸠、洲、逑”字押韵,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朗读时如同吟唱美妙的音乐。
在反复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脑海中浮想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把诗中的人事景物转化成所见、所闻、所触的客观事物,再现栩栩如生的情景,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诗歌的图画美。如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以奇特的想象与夸张的笔调,写出了庐山瀑布凌空而下的壮阔景象,形象鲜明生动,贯注着雄奇奔放的气势。朗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尽情想象:高峻挺拔的香炉峰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生起似云似雾的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学生在自己想象中仿佛看到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甚至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都在感叹自然界的美和诗歌的美融合得非常巧妙。
二、巧妙分析,领略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诗歌最能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情怀。长久以来,人们常用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巧妙分析,让学生把握诗的情感,才能把握诗的灵魂。例如《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在这首哲理诗里作者指出了理想的特征、内涵,以及对人生、历史、社会的重大意义,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挥鞭起程,为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正是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所热切期望的。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时代要求,让学生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使学生被感染得激情亢奋,热情高涨。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人文美
所谓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是动听的歌,也是美丽的画,要理解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体会喜怒哀乐的情感,感受生活画面及蕴含的思想感情。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具体景物描写的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想的自然流露即是“意”。诗歌佳作都是“意”与“境”或“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以清新明丽的春景,烘托出送别氛围。临别劝酒,表达了友情的深厚,惜别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慰藉。学生通过多读,多思考,熟练背诵后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清新明丽的春天景色:朦胧的细雨,微微湿润的尘土,碧玉似的柳枝,送别友人互相劝酒,互相倾诉依依惜别的情景,从而为人间真挚的友情而赞叹。
学生诵读诗歌可以领会诗中的喜怒哀乐,培养人文素质。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诵读这首诗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这就是自然美,生态美。如余光中的《乡愁》,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家国之思,这是思念的美,爱家爱国的情感美。
总之,在诗的国度中,蕴含着无限的美——人美,景美,情美,语言美,意境美。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诗中的美感挖掘出来,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进而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