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燕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大范围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语文学科的城乡差别依然很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子缓慢,教学资源、手段落后,学校班型设置过大,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农村语文教学与教育现状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转轨现实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07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新课程改革也为农村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它是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结果。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语文学科的城乡差别依然很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子缓慢,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农村语文教学与教育现状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手段仍然落后,学生视野局限性很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但城乡教育不平衡现象依然严峻。很多农村学校仍未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及资源,成百上千人的学校公用一套教学设备的现象仍很普遍,现代教学设备在实际中很难真正应用。学生无法接触到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信息,无法利用影视、网络等直观教学资源,缺乏教育的直观性、感染性。传统的室内教学使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无法体验先人的艰辛与智慧,无法从实践中获得乐趣,单调的读书、考试、升学生活使学生视野狭小,思维僵化。尤其是乡村学校为了应试需要,课时排得很满,就连自习,迫于应试压力,教师也争先恐后地辅导,剥夺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学和实践,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泯灭了学生的情操,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学校班型设置过大,因材施教无法真正实施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农村学生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由于校舍紧张、师资不足等种种原因,五六十人的大班很普遍。语文教学是一门发展个性,增强自信心与责任感的学科,是一门生命形态课程,激发人精神、智慧、创造力的课程。班级学生越多,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就越少,自主活动、个性探究的范围就越小,教师根本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研究他们的个性特点、需求与理想,因此也就无法达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班级人数过多,不仅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而且偌大的水平层次不齐的学生群体,一旦教学组织不严密,就可能使教学失控,很难维持良好的秩序,一些研究性课题根本无法开展,因此是无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的。
三、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农村教育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条件落后,教师待遇低下,尤其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区分度不好把握,导致专业教师大量外流,教师整体素质无法保证,多数学校缺乏专业语文教师。素质好一点的教师,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大多是经验型,他们的思想仅局限于书本资料,吸收不到现代教育理念,关注不到最新的教育动态,不研究教学,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丰富自身;课堂注重识记,对学生保姆式督促检查,把启发性、创造性、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变成毫无生机的注入式、粗放式、强制性教学,从而扼杀了一个个有个性、有追求、有生命力的个体,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虽跟上了时代步伐,应用了现代教学设备,但在使用上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其量只是快速的显示器而已,教师则成为专职的放映员;课堂花样不少,但基本上是预设生成,也无实际内容,学生大多以被动方式接受,不能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很少有教师运用乡土资源开发语文教学,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的养成,也就无法真实感化学生,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爱国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也就无法激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
因此,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的确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新课改要想取得成功,不解决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恐怕将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农村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家庭,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多渠道推进农村语文教学课改步伐,为农村语文教学寻找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