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学平
[摘要]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急需强化的领域。以现代审美观念为先导,以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对象,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形成现代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育观念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02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急需强化的领域。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是整个教学中极为活跃的要素。它借助课文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审美蕴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试就如何强化语文学科的美育谈几点意见,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增强语文美育观念
一篇篇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绚丽图画,它们都有自己的“美点”,教师若能体验其情境,把握感情基调,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合,通过移情和认同,使审美的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如教学《项链》时,教师应解放自己,不受教参限制,让学生把目光投向人物的命运,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体会玛蒂尔德的不幸,发现玛蒂尔德形象所蕴涵的美。她有过虚荣,但决不虚伪,尤其是面对那突如其来的横祸,她既不一走了之,也不出卖姿色,而是决定凭自己的劳动来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历经十年,牺牲了青春、美丽、高贵,试问能做出如此巨大牺牲的人具有怎样的美德?难道不应让人同情、受人尊敬吗?这种真和善的美德难道不使某些娇生惯养的学生感动吗?学生从人物的经历中感悟人生,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一旦语文教学纳入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激发。因而,语文学科必须增强美育观念。
二、丰富美育教学内容
新教材在选文上注重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有意识淡化过去反映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选文意识,注意对学生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此同时,新教材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
首先,新教材扩大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比例,这些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文风铺张扬厉的《寡人之于国也》;集中表现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色彩的《逍遥游》;有展示隐者风范,风格淡远潇洒的《归园田居》等。高中生多读此类古代文学精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次,现当代选文中保留了不少名家名篇,还选入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比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体现青年人激昂澎湃的进取精神,进而呼唤时代奋发精神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由此改变了过去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
再次,对外国文章或文学作品,新教材也突破了过去选文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绍世界最新科技成就和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如有体现底层人性光辉的优秀作品《品质》(高尔斯华绥),有平淡而悬念极具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等。外国文学园地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为学生视野的扩展、文化品位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改进语文美育手段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一般教室都配置了“两机一幕”,各校一般还设有多媒体教室,使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得以实现。
如在教学有较大时空跨度的《季氏将伐颛臾》时,开课即用多媒体展现一幅孔子画像并伴有配古乐的孔子生平的简介,画中人睿智儒雅,平易近人,学生自然生发敬仰之情。然后播放两遍录音范读,古色古香与天真烂漫相映成趣,第一遍是浑厚苍劲的男中音在古朴低缓的古筝曲伴奏下谆谆教诲着,第二遍是清脆悦耳的童声琅琅诵读着。学生端视夫子画像,聆听夫子教诲,焉能没有身临其境、如坐春风之感?那遥远的时空差异就会在无形中消失。另外,诗歌如以传统方式教学,教师往往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示范”的诵读准备,上课过程中又要就有关停顿、重音、词语、速度、节奏等诸多问题向学生一一口头提出。而运用电化教学或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可以把诗文在画面上做标记,并在各种符号旁加注说明,配以相关的背景画面,再加上绘声绘色的配乐朗诵,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停顿、轻重、速度、词语等朗诵技巧,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真正领略诗情画意的美,使诗歌的审美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现代审美观念为先导,以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对象,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形成现代的审美能力。教师应不断抛弃陈旧狭隘的审美观念,学习、接受新的美学理论,关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民众情趣的巨大变化,而后根据新时期语文创造、创新教育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语文美育,进而培养出具有现代审美能力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