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霞
摘 要: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傩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具有道德教化、审美、休闲娱乐等功能。挖掘、整理傩文化中积极的、合理的、科学的元素和成分,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傩文化;道真;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26-02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北部,是我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历史、经济、民族等诸因素,催生了道真仡佬族苗族聚居地区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傩文化尤为有名,有“傩戏王国”和“东方文化亮色”之誉。傩是一种信仰、祭奠仪式、巫术、组织、制度、民俗活动、准宗教活动[1]。道真傩文化在内容上分为冲傩和还愿两部分,冲傩是人们驱邪除魔、降妖捉鬼、祈求平安所进行的一种傩坛请神活动;还愿则是人们为了使在冲傩的时候许下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就要履行之前所许下的诺言,便产生还愿。这一民间文化现象在元、明时期就已经传入到道真境内,其分布的范围广,影响深远。但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傩文化中崇拜、信仰的功能越来越弱化,也在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如果我们剥开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文化的外衣,不难发现,傩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具有道德教化、审美、休闲娱乐、增加旅游经济收入等功能。因此,挖掘、整理傩文化中积极的、合理的、科学的元素和成分,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生态伦理价值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于是他们就把与自己相关的动植物给予人格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灵气的,如果人们尊奉这些有灵性的东西,与之和谐地相处,就能够得到其庇佑,远离不幸、病痛、灾害以及不顺等。因此,仡佬族人便将这些与农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物编入到傩歌之中传唱,并奉为傩神,如树神、竹神、葫芦神、日月神、土地神等。
道真由于地处高山地区,仡佬族人的住房一直是与山石树木相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山旮旯。”因此,仡佬族把树看着是神,在其很多村寨几乎都有大神树,通常是银杉树,所以道真又称“银杉之乡”。每年三月三的“祭树节”、八月十五的“喟树”和“拜树节”等节日,他们都要穿上新装,置上酒肉、水果、香烛、纸钱等供品祭拜古树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祥和等。同时在其村规民约中还规定不得偷伐树木,如在《栽树修桥惩恶人》记载有阴阳先生命令栽九百九十棵柏香树,搭一座“凉桥”,惩宋恶霸的故事。仡佬族人拜祭古树的习俗反映了仡佬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体现了仡佬族人尊重生命、珍惜自然、关爱环境以及规范人们行为的人文价值。
二、文化道德教育功能
“冲傩还愿”是道真傩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其整个傩堂愿戏,酬神还愿的傩事活动中都充满了教育人们报恩、做人、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积善成德等思想。如“发心叩许良愿,今不负恩,特伸表酬……”“上答神恩,下祈祥貺”[2]这也就体现了有恩必报,报恩求祥的道德教化意识,同时,在其傩坛解结牒中还有很多具体的道德教化内容,如“信人或犯怨天恨地、违君悖亲、呵风骂雨、裸露三光、践踏五谷、秽污水府、烧毁山林、触犯禁忌、兄弟参商、夫妻反目、不敬三宝、破斋犯戒、毒杀鱼虾、毁坏桥木、拦截要路、恚怒师长、欺神灭像、捏讼挑唆、破人婚姻、杀害生灵、侮老欺幼、凌孤逼寡、损人利己、阴恶阳善、谋人财产、杀食牛犬、秽污字纸、见善不为、知过不改、讪谤圣贤、侵凌道德、谩骂愚人、越井越灶、嗜酒悖乱、跳食跳人、悭贪嫉妒之罪”[2]它规定了仡佬族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相互关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教化并约束了人们的民事行为。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借助傩事来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而是挖掘民俗文化中优良的道德修养、教化的内容,通过傩戏表演、民间艺人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的表演形式来引导、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积极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形成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审美认知的价值
傩文化是宗教和艺术长期相互交融的产物,在道真,人们驱邪纳福、祷告天地神灵、许愿求子都要举行“冲傩”仪式,如果愿望得以实现,,那就要履行当初许下的诺言,举行“还愿”仪式。虽整个“冲傩还愿”的过程都是傩祭酬神的活动,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在祭祀心态笼罩下的审美观赏活动。”[3]
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傩戏表演中,巫师戴上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傩面具,这些面具有的有的威武凶猛,有的沉着冷静有的狂傲奸诈,有的英俊潇洒、有的滑稽可笑、有的和蔼可亲、有的政治忠诚、有的温柔娇媚;头戴法冠,身穿法衣,肩披牌带,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词,时而边歌边舞,时而吹牛角,并不断用金属法器的敲击来烘托气氛。同时在傩祭过程穿插各种表演,表演不拘形式,或说或唱、有歌有舞、文武相戏;内容短小精悍,诙谐生动,再加上艺人们的即兴发挥,风趣幽默的语言,不时引来观众阵阵笑声。傩戏的表演一般要持续三、四天,有时甚至七、八天,或通宵达旦,很难设想一个生命力虚弱的人能够完成如此繁重的“神圣”表演。所以,法师们那痴如醉的神态和充满激情的呼喊,以及民众的全情投入、积极呼应,都使人感到了一种生命力的扩张。而此种扩张所表征的绝非是法师个人的生命体验,而是一种群体的生命意识,因而具有巨大的审美感染力[4]。
四、休闲娱乐功能
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5]也就是说方相氏头戴黄金四目假面具,上身穿黑色衣服,下身穿红色裤子,身披熊皮,一手执戈,一手拿盾,率领众巫师,口念咒语,把疫鬼赶出宫门外。由此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傩是人们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尤其是现代医疗技术的高明与精湛,傩事中包医百病、驱邪逐鬼、祈福纳吉等功能逐渐丧失,其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功能则逐渐凸显。
道真傩戏种类繁多,其大小形式,有冲傩、打保福、阳戏、梓潼戏、和梅山、打粉火、打财神、开天门、抛牌、谢土、跳坛、上钱、煞铧等130余种。为了充实傩事活动的内容,也缓解傩祭中肃穆阴冷的宗教气氛,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在很多情况下,法师都会在傩事过程中增加一些“外戏”(又称“插戏”或“杂戏”),“外戏”剧目繁多,既有风趣的人间俗事,又有离奇的传说,并用扯谎歌、孝歌、山歌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娱神和娱人相结合,祭祀和艺术相交融的目的。如:黔北傩戏中常演的剧目《毛鸡打铁》,剧中有一和尚,出场念:“噹噹的锣鼓,请动的神哟喂,请动天神与地神,请动天神哪个玉帝神,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个和尚不正派,招手招手就拢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回做事出了拐,这回要着棒棒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和尚原来不吃荤,三铺旋网二铺罾,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鱼鳅虾子都打尽,只有黄鳝钻得深……和尚原来河上混,和尚原来无老婆。我原来永兴(贵州湄潭县的一个乡场)说(娶)一个,转来难过角口河(湄潭县的一个河流汇合处)……”[1]这唱词在艺人那里用不同的音调念出来,滑稽可笑,调侃了和尚,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傩戏在娱神的同时也悦了人,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一些边远的地区,由于交通比较闭塞,文化经济落后,精神产品匮乏,每当有傩戏表演的时候,人们都会奔走相告,从四面八方赶到傩戏表演场地观看表演,也求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慰籍。
五、旅游经济价值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傩文化因其原生性、民族性、神秘性以及可供观赏性逐渐引起国内外旅游者的关注。道真傩文化资源丰富,分布的范圍广,素有“傩戏王国”之称,2008年道真傩戏傩文化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最北部,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空气清新,境内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把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游相结合起来理应成为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道真傩文化资源,在旅游地建立傩文化博物馆;举办傩文化旅游节;制作风格迥异、雕琢精美的以傩面具、傩服饰、傩画像为主的旅游产品,还可以做出一些模具让旅游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具,亲自参与到制作之中来;同时根据不同旅游层次游客的要求,设定特色不同的旅游路线,如:对一些喜欢探究原汁原味的游客可以让其深入到原始的村落中,观赏原生态的傩祭活动、傩歌傩舞表演以及惊险、刺激的傩特技表演;对一些也朝拜为主的游客,可以安排其参观傩庙,参加一些庄严、肃穆的傩祭祀活动等。总之,让游客在游览道真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道真傩文化氛围下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魅力,并增强道真傩文化与社会各个行业的交融,开发更多更好的旅游文化产品,从而增加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的旅游经济收入,促进道真苗族仡佬族县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庹修明.中国傩文化浅析[J].民族艺术,1997(1).
[2]冉文玉.冲傩——来自巴渔傩坛的报告[R].贵州道真县,2000,13-17、23.
[3]余秋雨.中国现存原是演剧形态美学特征初探[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龚德全.傩戏美学特质探微——以贵州傩戏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32.
[6]邓正良.贵州傩戏剧本[Z]//贵州艺术研究文丛.贵阳:贵州艺术研究所编印(内部资料),198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