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欣
摘 要: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君主无不研究国家长治久安的秘诀,“民富”的思想就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就阐述了治国必须先富民的思想,认为如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就根本不会去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国强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民富思想大放异彩,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富的具体方法。研究儒家民富的思想,对于继续贯彻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民富;职责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33-03
中国古代民富思想的渊源极早。早在殷末周初的《周易》中就有重商重农、节欲恤民、平施共富的民富思想内容的体现。随着西周初期“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民富的思想逐渐在一些文人雅士中受到重视。《尚书》中记录了从尧、舜、禹到夏、商、周时代,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些政治活动与经济文化思想,并对国家覆亡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总结。这使得当时的统治阶级与文人志士意识到得民者得天下,失民者则失国的道理。而要想得到人民拥护的关键就在于保民,保民的核心则在于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富裕。《尚书》几乎所有篇章都蕴含着民富的思想,总的来说,大部分体现在促进生产,安定民心,爱民裕民及采取措施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加之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和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相对宽松的“百家争鸣”文化氛围,于是先贤们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些对于治国安民的看法,就出现了以儒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的学者,根据自家学派的阶级立场,阐述对“民富”思想不同见解的局面。这个时期,由于思想家们的民富思想很少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加之一些开明的君主勇于接受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因此,民富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发展,上升到保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一、先秦儒家民富思想的主要内容
“民富”毋庸置疑是使人民富裕的意思。对于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来说,民富的思想的发展似乎从未静止过。历朝历代的帝皇们无不祈祷自己所统治的国家能够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国库充实,百姓安定,而要使国家真正富强起来,就必须意识到百姓的巨大力量。民富则安,民安则国强,这是治国安邦的必由之路。先秦两汉时期是经济思想产生比较丰富的时期,其中以儒家最具代表性。
首先,儒家认为使百姓能衣食无忧是统治阶级最基本的职责。管子治理国的方法,首先必须是实现人民的富裕,只有人民富裕了,治国的其他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人民穷困潦倒,那么国家治理则会举步维艰。他在《管子·版法解》篇指出“凡众者爱之则亲;利之则至。是故明君设利以致之;明爱以亲之。徒利而不爱,则众至而不亲;徒爱而不利,则众亲而不至。”所以,君主必须把爱民与利民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这样才是良好的治国之道。孔子同样认为热爱保护人民是君主的为政之要,统治者要想使自己的政权能长久稳定,必须把满足百姓的生活、生产需要作为执政根基,他甚至提出民富与国富相一致的观点。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看到了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连的关系。于是他指出“仁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百姓是劳动的主力,对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民”“爱民”“尊民”的思想。孟子特别强调了“民”在国家中的最重要的位置,认为百姓是最重要的,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豐登的神仙都要排在他们之后,君主的位置更轻。只有能够取得百姓的普遍认可的人才能成为他们的天子。孟子在孔子的经济思想上进行了延续,提出了具体的安民富民的措施。他对君主的谏言中提到,能够保护人民不使其受伤害的王,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没有谁可以抵御他。就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古代先贤大都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列为执政者与官员的重要职责,认为富民的重点在于“仁政”的实施,施政者必须要有仁爱之心,大爱百姓.要使他们的臣民有田耕、有房住,有固定资产,能安居乐业,能老有所依、丰衣足食。
其次,儒家认为民富是“教之”的基本保障。孔子的经济思想中到处可见其“仁”思想的流落,有明显的人本主义思想。他认为追求财富是人最为基本的情感流露,人品格的构建也必须是在拥有财富的基础之上,人只有得到了富贵,人格才能进一步升华。但他在强调“民富”的过程中,关注的不仅仅是现实中财富数量,更加看中人民得到富贵后的精神需求。他深刻地揭示出如果人精神无法得到满足与归宿,那么财富将不会持续太久。《论语·学而》记载了孔子对富与教的认识,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怎么样,孔子答道“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他的“富而后教”的思想对后世的富民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吸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以人的欲望为出发点对人类社会进行分析。他指出人只要生存就会产生欲忘,人不仅追求其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还会想要在此基础上使生有结余,也就是追求“余财之富”。他不仅强调了“裕民”的重要性,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的观点。意思是必须先使百姓拥有良田家业,并使其积极从事生产,人民才能富裕起来。只有百姓生活富足了才能够进行教育调养其思想情感、管理其本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而后教”的思想,但他更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对他所设计的富民社会的支撑作用。通过封建礼仪教化,不仅家庭甚至家族都做到经济互助,而且推广及整个社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为了达到他所设想的社会稳定而富裕的状态,孟子还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心性和寡欲的作用,以达到物欲与满足手段的匹配。总结来说,他们都认为,国家要想安定富强、发展进步其根基必须是先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之后才能对臣民的思想进行整治,其他方面的发展也都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换句话来讲,就是物质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
再次,儒家解释了民富与国富的关系。先秦时期的许多先贤都意识到,如果只重视国富,不顾人民的生活,即使人民拥有再多土地,积极从事生产劳动也不可能实现富裕。这样一来“民富”也只是一个掩盖君王进行聚民敛财的口号,百姓也会彻底沦为充实国库的免费工具。于是,孔子就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贫困君主就无法富裕,把百姓富足作为君富国强的基础,这一见解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1]。把财富藏之于民就必须要求执政者减轻百姓的赋税,然而孔子深知国家征收赋税的减少必然带来国库的紧缺,所以他提出国家要在财政支出上要慎重,要懂得节俭,这样才能把“藏富于民”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所以《论语·述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孟子从有利于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提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提出统治者要“制民之产”,让百姓掌握一定数量的可自己决定支配的基本生产资料以及房屋、土地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臣民对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实现民富国强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孟子予民以恒产的思想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管子在富国和富民的关系上强调其—致性,他有“民足有产,则国家丰矣”一说,强调只要天下百姓可以衣食无忧,他们便会因保护自己的财富而愿意主动的服从其君主的统治,且愿意为国效劳,这样一来国家必定安定兴旺。所以“民富”与“国富”两者必须是相辅相成。荀子认为治国的目标就是富国。他创建了“富国论”,他是第—个明确定义“富国”的思想家,并在理论上把富国和富民统—起来,消除了前人在富国和富民问题上的问题和矛盾[2]。荀子主张“国富”的基础是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要生产力发展了,那么“国”与“民”便可同时实现富裕。但就从荀子的总体思想来看,他仍然赞同的是“下富则上富”的观点,只有老百姓实现了富裕,才能有负担国家的赋税的能力,国库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综上可以看出,儒家在民富与国富的关系中,把民富发在了首要的核心地位,只有真正富裕了百姓,国家才会真正强大起来。
二、先秦儒家民富思想的现实意义
“民富”是持续发展的动态概念,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虽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制国家的土壤中产生的,大部分思想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其思想的精华部分却是贯通古今的,同样可以指导现如今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对人民当家做主进行强调,指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成千上万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才能早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现在处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建立的是能惠及人民大众的,使其生活更加幸福和谐,充满活力的小康社会,所以民富的便是其最基础的标准。“民富”不仅是让人民的物质生活的富裕,更应该是物质生活幸福富足、文化生活健康文明、政治生活宽松民主和社会生活愉悦和谐等方面四位一体的统一[3]。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党继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在新形势下对儒家民富思想继续继承与发扬。
第一,借鉴发扬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就要继续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根本方法,也是对先秦儒家“民富”思想继承与发扬的现实写照。儒家诸子提出了“制民恒产”,“轻徭薄赋”等具体的民富措施,这不仅对我们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影响了在公有制基础上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发展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问题。在中国,农民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所以要真正贯彻党在农村的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才能更大程度地缩小城市与农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才能减少社会中的矛盾,国家才能安定繁荣,社会才能和谐统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积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大道,虽然遇到了许多坎坷,但通过持续不断的坚持与努力,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从千年的封建制留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逐渐发展成了国富民强、安定有序、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权利也不断得到实现,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第二,借鉴发扬先秦儒家民富思想,就要尊重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先秦诸子中从不缺少对民心所向问题的论述,在“以民为贵”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心向背影响到历朝历代国家的兴衰与政权的更迭[4]。所以只有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福利,不辜负人民对党的信任。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把“民心”看作執政的重点,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作我们党在订制各项政策方案时的出发点和归宿,时刻考虑人民的意见观点。这不仅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归根结底还是“民富”思想不断地实现,只有人民富裕了,才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才能拥护党的领导。另外,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进行廉政建设也是自古以来“民富”思想的必然选择。如今,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大潮中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这必将导致影响不安定因素的出现,造成党与人民关系的紧张,影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把反腐倡廉作为我党和整个国家生死攸关不可小觑的大事。因此,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好了,政府清廉了,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全国上下才能团结一心,加快我们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的步伐。
第三,借鉴发扬先秦儒家民富思想,就要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科教兴国的力度。孔子主张宣扬“先富后教”,认为使老百姓富裕后,就必须进行“教之”的重要任务。孟子也曾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主张百姓除了有“恒产”外,还必须具有“恒心”,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乐意让人“欲而不贪”“见利思义”“淡泊名利”,始终保持正气与理性。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要想在金钱面前保持理智,就需要有知识带来的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如果没有教育支撑,没有知识的引导,没有人文精神的无形约束,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就必定沦为一种纯利欲的冲动,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国家政局的动荡。另外,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党提出的加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先秦儒家“先富后教”思想在现时代影响的生动体现。必须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大范围地切实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打牢并加强对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提高对高新技术研究才能不被世界淘汰,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总之,对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才能正确理解民富的真正含义,才能把“民富”的理想变成“民富”的现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断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协调好社会各个领域的利益关系,切实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营造人民平等、互帮互助、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钟麟.论孔子的富民强国思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
[2]陈婷.富国富民思想论——传统中国经济目标和现代中国经济战略[D].上海:复旦大学,2007.
[3]马宁奇.民富优先必要性诠释[J].学海,2013(6).
[4]孔庆文.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先秦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课题研究之[J].社科纵横,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