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状态,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分析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探寻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有助于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障碍;常见表现;因素;对策
当代中学生的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指的是身体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状态,是困扰中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排除心理障碍对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
目前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有:1.学习障碍。表现为一般性学习落后、语言表达能力差、厌学、不能体会学习的快乐、上课精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学习活动偏离本人最佳点。2.行为障碍。表现为说谎、违纪、吸烟、打架、网络迷恋、破坏公共设施、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偷窃、抢劫等。3.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社会交往退缩、师生交往困难、亲子代沟、逆反、过度敏感、防御心理及反应过度等。4.情绪障碍。表现为自负、自卑、嫉妒、耐挫能力差、焦虑等。5.青春期心理障碍。表现为异性交往失当(交往过密、失恋)、青春期发育焦虑、性角色认同障碍、自慰(性幻想、手淫)焦虑等。
二、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其影响因素有(1)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包括家庭暴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及思想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放任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甚至经常都有家庭暴力的现象,实际上这些不良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逐渐渗透的作用,很多重视教育的父母都明白这一道理,都尽可能以优良品性引导孩子,为孩子做榜样示范。(2)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在对本校中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占学生比例为9%-12%的双差生的心理障碍源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的家庭则过分溺爱,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事情,孩子变得不自立、自私自利、不尽人情、耐挫能力差、依赖性强等。(3)单亲家庭造成的情感匮乏,近年来破损家庭、离异家庭增多,在这些家庭中,孩子难以感受到正常家庭的温馨,甚至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非常少,他们不能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终日孤独、郁闷,导致出现孤僻性格、自卑心理、强迫型人格等心理障碍。
2.学校因素。(1)学校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二环境,校园的不和谐因素,不良的班风,老师的不恰当言行举止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甚至学生本身的不良行为习惯也起着相互效仿的作用,如,一个吸烟的同学会带动其他更多的同学吸烟。(2)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下,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學习,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把众多具有不同个性、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统一到单一的应试制度上,除科目学习外,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以成绩来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唯一的指标,这样的评价体系,这样的教育模式很难说不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机器。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中学生成长中的第三环境,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是不全面的,这个认识过程在其情绪情感和人格形成上产生了误导。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强大的社会竞争下,一些不良因素也伴随而来,或多或少都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性开放思想、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贪污、腐败现象,如浪潮般汹涌而至,在这样社会背景下,中学生不能做出理性的思考,没有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坐标和做好心理上的充分准备,从而逐渐削弱自我意识,有的会产生厌世态度而丧失积极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降低预防心理障碍的免疫力,有的学生则抵制不住这些不良诱惑,很快卷入其中随波逐流。
4.中学生自身的因素。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除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外,还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三、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健康心理,应采取如下措施和对策
1.创设符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环境 。学生心理素质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家庭氛围等因素共同构筑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建设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不可缺少的环节。 (1)学校内部环境建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建优美、整洁的校园自然环境,用美的环境陶冶美的心灵,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学知识,如开设心理咨询广播、心理健康专栏、心理健康主题画展等,建设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在积极和谐的集体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2)学校外部环境建设。首先,优化家庭教育。宣讲心理教育思想,转变家长观念,引导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其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正确了解社会,学会生活、学会思考 。
2.心理障碍干预需要坚持的原则。(1)无条件的关注。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重在无私贡献,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都是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这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表现,也是成功辅导的前提和基础(2)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本性是向善。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性格的形成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并非与生俱来,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都有善良的一面,可以帮助我们对心理障碍的干预工作保持积极心态。(3)绝对的尊重每一位学生。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4)引导学生宣泄郁积的情绪。宣泄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学生将郁积已久的精神苦恼向老师倾诉,这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解脱摆脱恶劣心境,强化其战胜自我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崔熙哲:每天学点肯定心理学,教育探索,2008.10,新世纪出版社.
[2]古吉慧:论高校专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教育研究,2004,2.
作者简介:吴昌华(1974-),女,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附中教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