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华
摘 要:教学语言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所使用的语言。教师要规范使用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做到兼顾准确、形象、生动、精炼、深刻与口语化。
关键词:历史;教学语言;规范性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特定的教学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能否熟练使用教学语言已经成了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不同的学科,因为自身的特点不同,对教学语言的要求也不相同。历史课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科目,要求教师必须规范使用课堂教学语言。具体说来,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
准确,即科学性,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视准确性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忌信口开河,胡说一气,更不可错误地引导学生。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
1.读音要准
对于一些异读字,切忌含混过关。如阿(e)房(pang)宫不能误读成阿(a)房(fang)宫。正确解读异读字不仅是教师自身素养、职业道德的问题,还关系到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真实性。
2.用词要妥
教师在遣词造句上要格外注意,不能言过其实。如“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不能说成“居里夫妇发明了镭元素”;再如,很多教师在讲古代帝王时,年号、谥号、庙号用得很随意,学生甚至不知道教师讲得是否是一个皇帝,这混淆了视听,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对此必须加以规范。
3.句法要严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表述清晰连贯,语意通顺,不要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摸不着边际。要达到这点要求,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語,在讲一句话之前,先仔细思考这句话是否存在语病,如果存在,则要再斟酌一番,以避免讲错话。
二、生动
历史课要能吸引学生,有一点很重要,即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幽默对于课堂教学,如同菜里的调味剂一样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在欢笑与快乐中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渗透。当然,幽默不能简单理解为插科打诨,逗人发笑。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幽默生动呢?不外是平时的积累和锤炼。教师要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对专业的理论书籍要精读,非专业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通过阅读,增加自身文化底蕴,开阔眼界,厚积而薄发。教师要在语言修辞技巧的运用上多下功夫,平时要多听课,要多收集一些优秀教师尤其是教育名家的课堂实录和反思,模仿他们的语言技巧,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如果一句句幽默生动、富含真知的话语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让他们健康成长,对教师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三、精炼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求简练、干净,不拖泥带水。教师在平时讲话就要注意,切忌养成坏的语言习惯,不动不动就来句“啊”“这个”“好了吗”,要注意净化自己的语言,不将土语、俚语、方言带入课堂,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劳,非但不“兴奋”,反而很“压抑”,甚至会使学生排斥历史课。另外,教师要精研教材,学会用精炼实用的语言概括知识内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四、深刻
对于历史课而言,除了“启智”的目标,还肩负着“明德”“怡情”的使命和重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生动形象地描述历史内容,还要及时地启发点醒学生,使之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要蕴含一定的哲理,能够给学生以一定的启示。深刻而富含感情的言语一定会打动学生,让他们受到教育和启发。
五、口语化
历史课堂教学要通俗易懂,有的教师上课喜欢用成语,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所用的成语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得不偿失。也有的教师上课就像是在背台词,看似精彩,殊不知反而给学生很假的感觉,拉大了师生的距离,事倍功半,效果奇差。其实,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如讲“三省六部制”时,可以这样解释:中书省,就是政府的决策机关,负责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门下省,则是审议机关,类似于今天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尚书省,下属六部,是政府的执行机关,如同国务院及下属各部。通过对比,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当然,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探讨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其中包含的内容也异常丰富,绝不仅仅是笔者的只言片语可以概括的。希望笔者的一孔之见能让更多的历史教师关注乃至研究这一课题,从而促进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