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研究

2015-05-30 19:39张燕
2015年34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

张燕

摘要: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极为重要的概念,竞技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好坏。竞技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进行改善和提高的,一切训练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的,因此探索与建立科学合理的竞技能力系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要素,运用文献法总结了前人对于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理论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越发的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年来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使得体育成为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形成了集文化、经贸、招商、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不断的深入,关于运动员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理想的竞技能力结构又是怎样的,各专家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有着不同的结论。竞技能力的提高是训练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探索与建立科学合理的竞技能力系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运动员在赛场上都想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而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对于成绩的取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竞技能力又被称为运动能力,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有的本领。该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体育界的有关专家意识到体育竞技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竞技能力的理解尚有偏差,存在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直至1977年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博士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竞技能力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哈雷博士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从而为竞技能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比较滞后,对于“竞技能力”的研究落后于欧美等国,学术界最初认为竞技能力等同于训练水平,之后提出了竞技水平就是竞技能力的观点,直至1986年我国第一部运动训练学专著的出版,才使学术界对于竞技能力有了全面的认识,

李少丹教授研究指出,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是复杂的,产生这种复杂性的原因是构成系统的要素有着多层次性和非均匀性的特质。郑念军博士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由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组成;第二个层次是由形态、技能、运动素质等组成;第三个层次是由肩宽、臂长、身高、体重等要素组成。程勇民博士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将竞技能力划分为竞技实力和发挥能力两个层面,构成竞技实力的因素主要为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及战术能力,发挥能力则有认识能力、调节能力以及意志力三部分构成。

2、竞技能力结构研究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即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的部分和要素组成的,这些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结构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任何学科领域的顺利发展都是以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前提的,如物理学在研究原子、分子基本构成后发现了物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提出了利用这些规律改造事物的功能,进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同样运动训练学以竞技能力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对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体育科学词典对竞技能力结构下了这样的定义“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可反映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竞技能力结构体现的是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框架,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各项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更加的合理以期在比赛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竞技能力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内部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给人的外部感觉是静止的,这就使我们无法准确的判断竞技内部结构,为了能够准确的描述出竞技内部结构对于竞技能力的影响,体育界经过研究发现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可以直观的将这种影响力展现出来。不同的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构建了不同的模型。

最早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教授提出了控制论的思想,使得控制论思想和方法应用到了很多的自然学科领域和社会学科领域,并取得了成就,体育领域意识到控制论可能会对体育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始将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体育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1987年苏联体育训练专家B.B.彼得罗夫斯基构建了分段成绩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到运动员B.鲍尔佐夫的身上,使其取得了第二十二届奥运会的百米冠军。

新成国成立后,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在借鉴前苏联的经验教训,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也在借鉴前苏联的模式,采取的是“大而全”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推动我国竞技能力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竞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全而衡”的理论已经不再适应竞技比赛的要求,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木桶理论”原为一个经济学的理论,本义是指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一只木桶的某块木板有漏洞或者太短,那么不管这只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有多长,这只木桶永远都装不满水,因此又被称为短板效应,后木桶理论被日本教授根本勇借用到轮滑运动训练中用以描述竞技能力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根本勇教授认为要想提升竞技能力结构就必须要重视短板效应,要提升运动员最弱的竞技能力要素。这个观点有着某些合理性,但同时他忽略了竞技能力的形成是受运动员自身生理结构限制的,这些生理结构如运动员的臂长、身高等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要想将竞技要素都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是不现实的。

刘大庆教授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于2000年提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他认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些不足的素质可以通过提升另一种较高的素质能力来弥补较差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有着积极的意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都是通过挖掘自身的优势,并持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优势部分来弥补较差的能力素质,从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同年李凯提出了“合金理论”模型,他指出运动能力的组成与“合金”的组成类似,都是由各项要素的特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这项研究首次提出了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003年,田麦久教授在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木模型”;2007年田麦久、刘大庆等将“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了“双子模型”的理论;2010年李岩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五个球瓣来代替传统的五种竞技子能力,构建了“皮球理论”的模型,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2011年杜长亮博士在研究女子重剑项目的运动训练的过程采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竞技能力的“网络结构”特征;2013年岳建军等学者以动态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蜂巢模型”,他认为竞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提出了核心竞赛能力在专项比赛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3、结语

近年来,体育界对竞技能力结构的研究由简单走向了系统,由静止走向了动态,体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成果,运用模型恰当的分析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才能使竞技结构能力的研究走的更远。(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01).

[2]熊焰,孔祥宁,李景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3]冯晓玲,李双军.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新木桶理论”模型初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李岩,董云振,李珂.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皮球理论模型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2).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
我国产业园区软环境的构成要素探析
现代交互性建筑表皮设计中设计美的要素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审计期望差距要素及成因分析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