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丹 古姗鹭 杨柯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动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十二五”时期以来物流业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十二五”大纲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随着新技术、新管理的出现,为广大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了越来越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把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分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类管理和研究。分类时必须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的背景条件及市场环境等进行分析,以实际的物流需求为基础确定物流节点的战略目标和服务功能,并遵循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分类的指标体系,利用科学的分类管理理论和实际的方法对区域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建立合适的分类管理指标体系和指标评价方法,对理论和实际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分类及发展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物流节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发展规划比较混乱,经济发展水平及物流需求不同的地区应该在节点城市层次上有所区别,本文结合具体区域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运用改进灰色聚类定量方法对物流节点城市进行层级划分,为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定位提供参考依据,并对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供政策建议。物流节点城市的清晰定位,有利于实现物流节点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为制订“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区域物流评价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区域物流评价研究现状方面,Richard E,Schuler C(1978)认为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Melendez O,Maria Fernanda(2002)在研究拉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现物流业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的评价因素对区域物流整合影响巨大。深受新古典均衡发展理论影响的美国学者Bolton(1993)认为,区域经济和区域交通运输状况相辅相成,经济发达的地区物流运输就繁茂,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经济就相对发达: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完全可以用于区域物流规划。他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认为施行宏观物流设施强制性规划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1.2物流节点层次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物流节点层次研究现状方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olive.Fisher(2002)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分为网络规划和节点规划两部分,其中网络规划沿用传统的运输规划程序(即“四阶段法”)的思想,点规划则根据节点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生产型配送、消费型配送和运输转运三类中心进行选址和规模的研究和规划。德国凯姆尼斯科技大学教授Ackermann(2005)通过分析凯姆尼斯科技大学的生产合作研究所提出的非等级区域生产网络模型,认为目前企业间的合作与解散,已经影响到了物流产业网络结构。基于此,他认为区域物流应该基于一个三层结构的模型来规划,这三个层次包括需求流程、运输计划平台和物流基础设施,他认为这样三层次模型将会避免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物流资源不足或浪费。
2.2国外研究现状
2.2.1区域物流评价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区域物流评价研究现状方面,郭红霞(2004)以辨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概念为依据来建立初始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差异度分析进行指标筛选,从而建立了物流节点类型确定的指标体系。论文采用SPSS的层次聚类方法,对物流节点进行类别划分,确定建设相同层级物流节点的集合,进而构建出物流节点层次体系。然后是用F-统计量法对物流节点类型确定的聚类结果进行校验及分析其聚类效果。吕晓静(2010)从物流节点城市等价划分出发,综合物流需求和供给、物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和物流业与其相关行业的关系,构建了基于等级划分的物流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论文从定性角度出发,缺乏定量依据。殷辉(2011)研究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的统计评价分析中,先通过因子分析计对21个城市利用聚类分析,将节点城市分为了七类,并对具体分类进行分析和政策建议。这么多的城市在聚类的基础上,并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排序,这样等级差异性不明显。
2.2.2物流节点层次研究现状
王高晓亮等(2014)年在研究物流枢纽城市层级划分中,基于区域物流经济发展环境,针对区域物流发展的特点,确立了以区域物流需求、供给、成效以及发展环境为指标的区域物流体系评价指标。以江西省为例,运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江西省物流枢纽城市进行了等级划分。文章使用的灰色聚类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等级高低的划分存在随意性,同样,对于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规划建议相对欠缺,并没有对物流节点城市定位清晰以及没有探讨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策略。陆华(2015)运用灰色白化权聚类法并结合Delphi法,通过确定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对区域性的物流节点进行灰色聚类分析,将节点分为重要物流枢纽、次要物流枢纽和一般物流枢纽三个层次,并对湖北省进行了实际分类。文章并不具有一般推广性,对不同层次的物流枢纽没有提出具体可靠的建议。
三、结语
通过对物流节点城市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主观性太强,对于节点的层次分类多为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部分定量研究中又缺乏全面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对节点层次的约束。
2、从已有评价指标研究可以看出,已有的区域物流节点城市评价指标研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地区属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指标体系的一些指标在数值确认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难以直接以数据形式衡量,各数据之间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直接计算的困难。这就需要主观评价指标和客观评价指标综合考虑。
3、目前的分类方法本身存在一些缺陷,灰色聚类法将相关程度高的城市划分为一类,但是并没有对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等级高低进行排序,人为定义排序缺乏科学依据。
4、目前从宏观角度对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发展定位的研究较为缺乏,前人的研究仅以分类为主要目的,没有从长远角度对物流节点城市的规划定位进行考虑,因此,期望通过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等级的划分是为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Richard E, Schuler C.Competition vs.Vertical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patial economy [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978, 41(1):209-225.
[2] Melendez O, Maria Fernanda.Th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of Latin American integration efforts: The An-dean Pact, a cast of study [D].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2002.
[3] Alminas Maciulis, Aidas Vasilis Vasiliauskas, Grazvydas Jakubauskas.The impact of transport on the competitive ness of national economy [J].Transport, 2009, 24(2):93-99.
[4] 郭红霞.物流节点类型确定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