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主要问题之一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较为分散,各种教育资源与要素之间不能有效的整合,教育主体之间沟通交流不够、缺乏合作,高校机制的不健全等,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率与效果。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调研分析,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具体内容提出几点建议。因此,该文旨在为了更好的满足大学生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全面提高现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 协同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88-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需要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思政协同创新主要降低的是目标创新,然后通过科学的资源整合,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协同合作进行的,来达到1+1>2的教育目的。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为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
只有各方教育力量和谐合作、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协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力的科学理论
恩格斯在为了解释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联提出了合力的理论。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恩格斯提出的合力理论能够为社会力量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形成了协同教育的理论。
1.2 系统科学的协同理论
该理论研究了多要素构成的开放复杂系统,如何通过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推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旧结构到新结构的演化机理与规律。协同理论主要是为了表现不同因素、个体之间的协同发展的性质。通过不同元素的协同发展来加事务发展的进度,协同发展对整个过程中的所有个体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1.3 教育合力理论
所说的教育合力,指在特殊的时间或者条件要求下,进行的多方面、综合性的教育。这种综合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将几个单项的教育进行叠加,而是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资源、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将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绝不是某一项教育活动的结果,而是综合教育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力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具体内容
上述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理论的内涵非常的吩咐,能够作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那么,在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涉及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内容协同
大学生思正教育协同工作包含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将这些教育进行科学同意的规划,然后将多门教育进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一体化;和谐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叉与贯通;进一步改善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内容陈旧、孤立、重复等问题,着力体现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协调性、整体性、融贯性与创新性。
2.2 方法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协同体现了教育方式的综合性,主要包括: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多学科渗透教育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想结合等。
“综合就是创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渗透交叉,以“结合”的方式协同运作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教育力量。
2.3 载体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协同主要指将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以及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的协调,设定共同的发展目标,行政教育合力。因为每个人的家庭教育接受到最早的教育,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固化;网络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教育产业的发展,目前网络以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四大教育载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四大教育载体的协同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有机整合与协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2.4 主体协同
主体协同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其中包括党政工团和共青团干部与老师以及班主任和领导等,应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密围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新目标,各司其职、平等交流、沟通协商、有效配合、和谐合作、共同工作,在整体上组织协调,优势互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单个教育主体无法达到的整体教育效果。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创设全员育人的平台,构建各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以促进高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融合创新。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协同创新,有效整合与汇聚各种教育力量与创新要素,改变教育目标不一致、内容单调、方式单一与思想政治教育孤立进行的状况,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模式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教育管理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等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开放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要素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彼此开放,进行有效的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这种开放不仅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且要加强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互助;不仅要求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之间的交融与开放,而且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之间、不同的教育方法之问、不同教育内容之问以及不同的教育载体之间都要彼此协调、相互配合。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网络环境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从环境中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知识、信息、资金等有益的因素,批判与抵制不利的因素。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消除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理顺关系,协调合作、构建创新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与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
3.2 融入机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各科教学、科研训练、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形成寓教于研、寓教于文、寓教于境、寓教于管、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全方位融入机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化有形为无形、化有声为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贯通、方法融合、载体衔接,把“融入”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将其制度化、常态化,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3.3 合作机制
毛泽东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并认为“力量分散,事情就难办了”。邓小平认为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误,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几套马车”。“呻”发现生命双螺旋体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华生说:“只有合作,才能创造真正新的事物。”在实践中应建立不同教育主体、教育部门、教育载体的沟通协作的平台、机构与中心,有效地促进不同教育者之间、不同教育部门之间、不同教育载体之间,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创新,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
3.4 动态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有生机与活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螺旋式上升的动态演化过程。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教育对象(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可变性等特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精心设计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使教育方法、技巧的运用与教育内容巧妙结合,建立相应的动态交流机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要准确领会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与教育方针,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及时、快捷、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制定并不断调整与创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方法与理论支持。
总之,高校应当把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容与方式,构建新的体制与机制,汇聚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凝心聚力,协同发展,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系统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0-23.
[2] 唐新格,齐秀强.高校黨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28-29.
[3] 付官火.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15-17.
[4] 肖薇薇,陈文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条件、效应与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