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信息技术课在发展的20多年里历经了3个时期,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也经历了3次大的改变。在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的核心价值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又该如何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呢?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通常认为信息素养是学生经过引导、学习与训练逐步形成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倫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即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
中外学者都提出过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经过归纳,总结信息素养构成要素结构图如下:
二、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让学生提起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与中小学,更侧重于对信息技术理念、素养的培养。如果把信息技术比作一门武功的话,在中小学阶段是练习基本功(操作),到了高中则侧重于“内功心法”的培养(理念和素养)。这样高中信息技术比中小学理念性的东西多了一些,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容易枯燥无味,如果按部就班地上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1)在上课方式上要有所改变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第一节课,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有跨度地讲,可以先讲计算机硬件,或先讲音频、视频的处理,因为这些知识学生组织活动都可以用到,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用处很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2)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上有所改变
要丰富课内外活动,除了课堂学习,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组织兴趣小组、协会。学习内容也不必拘泥于课本所限定的内容,可以扩展一些“边缘知识”。
(3)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上有所改变
现在的学生早熟程度高,情商较高,可以课前课后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进行一些沟通,既了解他们的想法,又熟悉了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快,各种信息在网络时代传播非常迅速,任课教师也要有丰富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现代社会信息面广、快、多,更新变化迅速,知识过时很快。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信息价值观、注意力和敏锐力。
(3)在课堂教学中,对软件操作的培养是必须的,但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操作或举一反三
三、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能力。在发现并获取信息后,该如何快速筛选、甄别、处理、汇总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将获取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子文档,对其进行编辑、排版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课题,还学到了各种处理信息的知识。
(2)注重学科整合,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把信息技术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以该课程名称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隐性课程即以其他课程名称出现在教学计划,而实际上进行着信息技术教育。除显性课程外,可以开发隐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很多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状况来看,很多教师重视对技能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是比较弱的。但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信息伦理基础上的,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对信息有区别、有选择地对待,对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正确的态度,就要对学生渗透信息伦理道德观。
(1)使学生认识到技术的两面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力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有利信息,也有大量的“垃圾”,应让学生有选择地利用信息,不要利用信息技术做危害别人的事。具有良好的自控力,到点就关机,不乱删别人文件,不玩暴力游戏。
(2)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要相互尊重、有版权意识
在信息交换、获取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年龄、没有等级差别,大家应相互尊重,不要在进行信息的评价时随意恶评、谩骂。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别人的信息应指明出处。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与适应未来的劳动者,就必须将其培养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教育的首要课题,教学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杨敏.浅谈中学生信息素养[J].才智,2010(1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