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华星
[摘 要]延迟退休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争论的焦点。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特点及问题,然后对现阶段我国退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在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三点建议。作者认为,在中国老龄化社会形势加剧的状态下应逐步推行富有“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在实现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劳动者合法的就业及退休权利,以缓解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压力。希望笔者的研究工作可以为中国政府有效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延迟退休;劳动力市场;“弹性”退休政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4.196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国际学界对“老龄化社会”通用的界定标准是:当一个国家含有超过其人口总数10%的60岁及以上人口或者超过其人口总数7%的65岁及以上人口时,就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00年年底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达到8827万人,这一人口数量占到全国总人口数量的7.09%,同时,在我国大约有1.30亿60岁及以上人口,这一人口数量大约占到人口总数的10.45%。从普查结果看,我国在2000年年底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ZW(]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ZW)]在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3.31%,这一比例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升了2.8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8.91%,比第五次普查结果上升了1.82个百分点。[ZW(]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ZW)]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可见,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有逐步加深的趋势。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量的10.85%,届时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61亿人,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同时,专家预测我国在2020年后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急剧提高,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将达到3.07亿,这一数量将占到整个人口比重的20.43%,这表明2050年在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我国社会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阶段。[1]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特点
人口转变过程作为一个社会学重要概念,是指社会中的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由十分高向比较低的情况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特点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当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具体发展阶段时必然会出现老龄化社会的现象。老龄化社会是一个逐渐发展并形成的过程,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呈现出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就逐步显现出来,这主要是源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工业化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保障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便导致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未富先老”现象的发生,这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2]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人口转变过程不是一个自然发展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我国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就迅速完成了。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而与此同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却较低,这些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特点。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在职人员的负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9.02%。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将达到40.83%,与此同时,少儿抚养比将达到33.38%,205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将达到74.21%;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是隐藏的巨大社会问题,这将给在职人员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其次,人口老龄化将激化我国养老保障体制中存在的潜在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筹资模式转变形成的巨大隐性负债和高达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两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资金产生供不应求的问题。这可从“出口”和“入口”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出口方面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会促使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逐步上升;从入口方面看,在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金覆盖率与遵缴率都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加之当前我国实行的退休制度所规定的退休年龄过低,这些因素都将使得我国养老基金面临筹集不足的问题。[3]以上诸种因素都将加重社会养老问题的负担,最终形成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2 当前我国退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退休年龄缺乏弹性
当前我国退休政策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退休年龄缺乏弹性。在我国,当在职人员的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单位或组织便会对其进行强制劝退,这种“一刀切”的退休模式对劳动者人力资本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没有进行充分地考虑,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资本可发挥的实际价值。人们在劳动者人力资本观念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通常认为青年人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但这种观点忽视了老年人通过长期从事实践活动获得的从业经验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中,老年在职人员较青年在职人员相比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更为扎实可靠,这是青年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积累才可以达到的。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适应了张弛有度的工作节奏后,让其突然从原有的工作状态下停顿下来将会在一定程度对这类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进而缩短其寿命。此外,在我国,劳动者从业年龄后移的趋势已逐步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退休年龄依旧不变,这将缩短劳动者的平均工作年限,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从这些层面看,传统的强制退休模式因其对于退休年龄的规定缺乏弹性,将使得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出现严重失衡的问题,这也将在导致人力资本巨大浪费的同时波及社会的其他领域,进而产生连带性社会问题。[4]
2.2 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较大
我国实行的退休政策中女职工的退休年龄要比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早十年(即:女性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50岁,而男性职工为60岁)。不可否认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出于对女性劳动者的保护,有利于将妇女从繁重的社会劳动中解放出来。但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转变,女职工从事的工作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其从事工作的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得到优化,并且,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女性抚养后代的压力,从这些转变来看,现阶段我国女性可以从事更长年限的工作。此外,在当今社会,女性在学习能力及工作能力方面都不亚于男性,由此可以推断,消除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差距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反面看,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如果仍然坚持女性提前退休的政策,一方面使其获得比男性相对要少的养老金,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女性劳动者的职业歧视,对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压力。因此有必要缩短男女退休年龄之间的差距,使其接近平等。
2.3 养老金缴费年限偏短
按我国目前退休制度的规定,职工只要保证在在职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满 15 年,且符合法定退休年龄,便可以在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给付的养老金。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最低的缴费年限一般为40年,即:假设劳动者在20岁时参加工作,那么,他在年满 60 岁时就能顺利退休;而假设劳动者在25岁或者更高年龄的时候参加工作的话,那么,他就得等到65岁或者以后才能退休了。可见,这和我国目前政策规定的15年的缴费年限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外,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劳动者在退休后将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变得更长了,但其缴费年限基本是固定的,这便进一步加重了养老金给付压力,伴随我国劳动力供给日趋减少的情况,这一问题将导致社会养老基金缺口越来越大,进一步加重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适当修改或延长我国劳动者的养老金缴费年限。[5]
3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1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影响分析
3.1.1 延迟退休会减少待业者的就业岗位
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后将使得原本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在职工作人员继续留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这样将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减少待业劳动者的岗位。但也有学者认为延迟退休政策不会减少待业人员的工作岗位,他们认为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不一定适合于青年劳动者。但是,笔者认为这后一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乐观主义色彩,虽然延迟退休没有对待就业人员产生直接的“挤出效应”,但是从间接层面讲“挤出效应”是的确存在的。因为虽然从直观上讲,年轻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可能并不存在直接的替代关系,但从间接层面看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间接替代关系。当老员工退休后即使没有适合其岗位的年轻劳动力来对其进行替补,也仍然会有其他适合的从业人员对其岗位进行补缺,于是这一人员便实现了就业,而该人员原有的岗位便会空缺,进而这一岗位可能会由年轻劳动力来进行替代,以此实现年轻劳动力的就业。可见,延迟退休在短期会减少待业者的就业岗位,对年轻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
3.1.2 延迟退休会弱化老年劳动者的竞争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在各行各业中,劳动岗位对于劳动者掌握先进技术的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在某些行业中,老年劳动力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将无法满足该行业的特殊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劳动者所具有的禀赋、创新能力、对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等都已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这使得老年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逐渐下降。在我国,某些行业的高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通常较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其受教育水平与年轻从业人员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这也导致了老年劳动者与年轻劳动者相比在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处于劣势竞争地位。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在我国现有劳动力市场中,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占有很大比重,这类从业人员往往从事重体力劳动,其工作性质对身体体能状况的要求较高,当他们进入老年阶段,身体状况势必大不如从前,这将使得他们很难继续从事原有的工作。延迟退休将使他们陷入无法从业的不利地位。[6]
3.2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分析
3.2.1 延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
如上文分析所示,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步加深,特别是因为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控制人口生长,使得新生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得不到必要和及时的补充,这将进一步使得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作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逐步降低,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并且减少退休人员的数量,这两个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总体劳动力不足问题,可从另一个方面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数量。笔者通过分析国际上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的有关措施可以发现,许多国家通常也会采用延迟退休的政策来解决其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些国家实行延迟退休的经验表明,延迟退休政策对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2.2 延迟退休有利于积累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通常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延迟退休有利于延长劳动者教育投资的收益期,从而使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创造更大的价值,促使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同时,可以增加劳动者有关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培训,这些方面对人力资本的积累都是十分有利的。延迟退休也会使人力资本得到更为充分地利用。在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不断增加,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教育年限的提升也进一步要求人力资本的利用年限应该与之对应的相应后移。如果不对我国的劳动力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仍然按照原有的退休制度予以实施,在保持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人力资本带来极大的浪费。同时,有些行业中老年劳动者的工作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延长退休年龄将为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及单位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并减少新员工培训的高额成本,从而在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同时,使得老年劳动者及其雇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 在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相关建议
4.1 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
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制度实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劳动群体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应坚持公平原则。具体实行过程中应逐步延迟我国女性劳动力的退休年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女性劳动者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男女平等的实现,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劳动者的歧视。同时,不同从业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参与工作的时间起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应设置不同的延迟退休力度,避免“一刀切”退休政策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实行延迟退休时应不仅要仔细考虑历史投资给人力资本存量造成的不同影响,还要充分考虑延迟退休的时机、采取的方式以及实行中的力度,同时,对于不同个体的就业差异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参与利润分配的情况作为实行延迟退休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个体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从业人员往往其从业的时间较早,这类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对体力有一定要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体力逐渐减弱,使得他们应较早地离开劳动力市场;而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时间往往也较长,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通常较晚,这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的释放期相对后移。采用“一刀切”的延长退休政策,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不公平,会很大程度地降低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减少人力资本所能创造出的实际价值。针对这一问题,实际施行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最低工作年限取代目前现行的以生理年龄界定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法。
4.2 有效推进“弹性退休”政策
在某些层面上讲,强制退休对部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并且,有些老年劳动者完全可以胜任其所在的岗位,因此,现阶段对不同类型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的划定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充分发挥劳动者对自身退休年龄的合理规划,实施“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性。笔者认为,应该尊重老年劳动者结合自己的收入状况以及自己的养老金规划,选择合理的退休时间,这也有利于老年人从原有的工作角色向新的生活角色的顺利转变。同时,弹性退休制度做到了兼顾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兼顾了性别差异以及行业差异等决定退休年限的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从而优化社会价值的配置效率,并且,这样做也是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一种过渡性措施,有利于解决实行延迟退休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弹性退休”政策不仅在退休年龄上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选择权,同时,在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上也应坚持“弹性”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群体制定不同的法定缴费年限,例如:针对脑力劳动者而言可适当延长其缴费年限,而针对体力劳动者而言,可适当减低其缴费年限,通过对劳动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调控,既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也可以合理调节养老保险金储备,缓解当前养老金供不应求的状况。
4.3 完善现有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其覆盖率
养老保险制度是决定老年人是否愿意支持延迟退休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若没有其支撑而单一地强调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则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应提高养老金的覆盖率,这样做不但可以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可以将其作为延迟退休政策的辅助措施,减少在实行延迟退休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养老金的充分供给,进而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为了对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应加快解决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这使得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大,行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应结合现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就业方式,把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规律,并且处理好有关养老保险权益的法律问题。在法律框架内充分保障劳动者就业及退休的合法权利,同时以立法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缴费及支付的覆盖率。
5 结 论
本文对于中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讨论了老龄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当前中国退休政策中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阐述了延迟退休将会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在中国施行延迟退休政策提出了三点建议。本文认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应采取“渐进性”的策略,尽量做到适当的推延,在这个逐渐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为了保证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之下,人们才能更好地接受这一现实。要想减小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使退休政策富有“弹性”,对于将要面临延迟退休的工作人员要采用一定的帮扶政策,这样才能促进政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楠楠.中国延迟退休制度改革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2]厉彦青.我国延迟退休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李付俊,孟续铎,张超.延迟退休的影响效果分析[J].西北人口,2014(2):17-25.
[4]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
[5]赵楠楠.关于我国当前延迟退休年龄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9):64-65.
[6]张奎,王语妍,陈莹.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及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