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潇明 刘烜
作者简介:许潇明(1989-),男,山东平度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刘烜(1975-),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工程办公室主任,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
摘要:非正式学习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对高校教学水平与师资水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评述了非正式学习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研究现状。为分析非正式学习与高校教师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为研究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高校教师;教学质量
一、关于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提升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哈里斯(Joe Harless)在1992年提出了培训受正式教学活动意识的局限所存在的问题。2004年Ryan Watkins等人為测试个体进入学习状态时的认知心理准备情况而将教学质量评价应用于e-Learning教学过程。Mary Hancock-Niemic等人为政府有关部门设计与开发高中在线课程潜在的影响因素而将教学质量评价作用于确定高中在线课程开发的潜在障碍。
2005年,中国学者杨九民对1998年到2004年美国质量技术专业协会 ISPI 主办的两个学术期刊《质量改进》及《质量改进季刊》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这六个类别入手。其中关于评价的文章61篇,占六个类目类别之首,主要涉及其对方法的讨论、培训的评价、组织评价、评价的理论、质量评价等,还涉及了Kirkpatrick四层次评价模型的应用与扩展,投入——回报评价,E-Learning评价及员工评价等多方面。
教学质量大多是着力于对教师的质量评价的研究,这一类的研究相对丰富而深入,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研究态势,研究者通过这种外部的评价指标与考核的推理与研究以期达到对教师质量的提升与约束。诸多学者主要采取3种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的定量评价:调查问卷分析、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和数据挖掘技术。
(一)调查问卷分析方法
王丽丽(2013)做了语文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研究,运用实证分析,设计问卷,得到判断矩阵。在MATLAB里通过编程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利用最大特征根进行一次性检验,最后提出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通过实践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评价模型方法
运用定量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以下评价模型:属性综合评价模型与模糊评价模型。徐洋(2012)借助绩效考评概念,对研究型大学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进行整体性研究,并通过对大学本质特点研究,结合自我效能理论、人性假设理论以及360度理论,在借鉴美国相关研究后分析出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总结出了原因以及其根源。
(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方法
李楠(2012)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数据分析与综合归纳等方法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宄,重点回答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应该由谁来评,为什么由他们来评,他们评价的结果是否可靠以及评价的效果如何等问题。
二、关于非正式学习研究成果现状的研究
(一)非正式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1950年由美国学者Malcolm Knowles在其著作《非正式成人教育》中提出的。此后,非正式学习受到许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非正式学习价值的研究
首先,Leona M.English在“非正式学习的精神维度”一文中讨论了非正式学习对人的精神协助。其次,Mar1lyn MeDougall ,Rona S Beatties在“丢失的连接个人和组织学习关系的理解”一文中提到了非正式学习对组织学习的影响。John Kavanagh在“传统的方式使e-learning失败但将来是美好的”一文中比较了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价值,并提出在工作中的学习有70%是非正式的,30%是正式培训。
2.非正式学习的特点研究
Marsick and Volpe在“成人学习理论的新形式: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一文中将偶发性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基本特点总结为六方面:第一,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有共通性与互溶性;第二,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第三,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是对行为与思考的逻辑感应过程;第四,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较易受内在或外在情景而发生;第五,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意识化痕迹不显著;第六,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能够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该研究提出非正式学习具有以下特点:拥有通过外在的压力或内在的动力产生的自发性;多数非正式学习无意识且是缄默学习;多数情况下独立个体的非正式学习过程较复杂;非正式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加依靠个体的行为与思想。
3.非正式学习的分类研究
Schugurensky在“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关于非正式学习领域的概念化”中提出,非正式学习可分成三种形式:偶发性学习、缄默学习和自我指导学习。偶发性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下通过经历某些事情而获取了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从而才意识到已学会某技能或知识。
(二)非正式学习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的研究
在非正式学习研究中,对于非正式学习的价值、特点、类型、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针对非正式学习对质量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在美国,Victoria Marsick and Karen Watkins(1991)首先在教育领域研究非正式学习,其研究中指出在工作中人们是否以非正式学习方式向同事学习,这成为其研究在工作场所的非正式学习与偶发性学习的焦点。Michael Eraut(2004)在其研究中对工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理论框架进行了整理。在非正式学习概念界定中,其认为非正式学习包括缄默学习、经验中学习、意识学习与转换学习。
穆晓艳(2011)在其研究中探究了非正式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利用网络环境帮助教师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实际策略。杨晓平、刘义兵(2013)认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活动过程中,或有或无意识地形成的一种教师提高与存在的稳定方式,认为其是教师发展的高层的内在问题。
三、研究不足
总的来看,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总结出以下不足:①研究内容方面,以往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现状的简单描述以及其存在问题的表面分析,缺乏对深层次根源的探索。②研究视角方面,由检索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高校教师中的非正式学习关注度较低,在研究领域中存在失衡现象。③研究方法方面,以往研究以常规研究居多,理论的阐述显得比较空洞,缺乏操作性。(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Ryan Watkins,Doug Leigh,Don Triner. Assessing Readiness for E-Learning[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2004
[2] 章小辉,陈再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
[3] 刘琳,刘志新,吴忠强. 高校教学质量模糊评价体系及实践[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