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敬益
摘要: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风采各异,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鼓子秧歌是华夏民族乐舞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是汉族男子民间舞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与传承意义。本文最开始除了对鼓子秧歌民族的历史起源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外,主要是对鼓子秧歌的重要性,以及在四川地区舞蹈专业院校的现状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该地区舞蹈专业院校教材里鼓子秧歌的缺失进行了分析,浅析鼓子秧歌在四川地域是如何交融互补,承继与变化的。
关键词:鼓子秧歌承继;重要性;普及;鼓子秧歌概况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山东省商河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过去鼓子秧歌没有固定的训练方法,也没有师徒关系。一些名艺人虽已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但大多不能总结经验使之更为发展与提高。进入50年代以后,由于专业舞者的积极投入学习与研究,专业舞蹈工作者深人农村拜师求艺,收集整理素材;同时民间艺人也来到各舞蹈院校传授地道的民间舞蹈技艺,其纯朴的舞蹈语汇,大大开阔了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眼界。这样才使鼓子秧歌飞跃发展,经过整理加工后,鼓子秧歌的新节目,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鼓子秧歌教材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的中國民间舞课程的组成部分。鼓子秧歌以它那具有男性阳刚气质的豪迈、沉健的独特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汉民族民间舞蹈的佼佼者了。“鼓子秧歌”最早被称之为“打鼓子”或者是“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它以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豪迈的艺术风格著称。鼓子秧歌在民间也称“打手鼓”、“跑十五”,早期演出形式是演员着戏曲服装,持不同道具,分别扮成“伞”、“鼓”、“棒”、“花”等人物,各组人物大约相等,演出时由“领伞”率众在打击乐的伴奏声中进行表演。强调着“稳、沉、撑”为主体,动作要求沉稳,舞姿撑的大气的动态特点等等,其性质是在于对该舞种典型风格的动作分析及运用。有着非常值得研究的人文及艺术价值,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性。
一、四川地区舞蹈专业院校民间舞教学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下,加快了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用肢体语言进行展现和传播情感的艺术形式,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当然在分布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川来说,舞蹈事业的发展也是日趋向上,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艺术培养与兴趣爱好,在四川的舞蹈专业院校就有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这些院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大比赛中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民间舞蹈课程在每学期的课程中占很大的比重,每个年级民间舞的内容,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这套教材主要是以六大民族作为主干教材的,所开设的民族民间舞课程有:东北秧歌、傣族、藏族、蒙族、维族、朝鲜族、胶州秧歌、羌族、彝族等等。而鼓子秧歌从进入课堂至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是中专院校民族民间舞中必不可少的教材,在四川地区的舞蹈专业院校中占的比例却是很少的,完整的体系几乎没有,这与四川这个地区的发展是有关系的,与各个中专院校自身设立的课程有关,也与民间舞教材的认识有一定的联系。
回顾自己在大学本科里面我们总共学习了东北秧歌、傣族、藏族、蒙族、维族、朝鲜族、六个民族,在这些个民族代表我们国家大民族的象征,具有很深厚的传承意义。从东北秧歌的较容易掌握再到朝鲜族的复杂性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增强了对各个民族风格上的把握,但是这些民族没有像鼓子秧歌的动作幅度大,给人以占满空间的直感,充分发挥男性人体最大的可塑性。无论是鼓子秧歌里面的“鼓”或“伞”,其上身主要动律都是晃动和拧身,而步法又不完全随上身,而是靠腰部的控制能力来协调上下身动作,充分展现了男性坚忍不拔的精神。
没有鼓子秧歌教材对学生脚下、以及下盘的稳定,上身与下身协调配合的能力训练,对以后进入更高阶段学习时就不会有扎实的下盘和脚下的基本功,也就没脚底下灵活有根儿而言。这就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上有一些不足,我所就读的四川大学是这样的,我所了解的比如四川音乐学院也是这样,他们学校的民间舞教材也是以六大民族为主,或许每个老师要求不同,在个别民族上有不同的调整,如“彝族”单元课程,很多老师就会选择性的教授给学生,大部分是不会把这个民族纳入教材当中的,但是大的选材还是和我们大同小异。而鼓子秧歌教材作为具有重要训练价值的教材确实没有被列入其中的,鼓子秧歌教材对学生下盘的稳定性与上身配合的协调性的作用,对于一个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失的。
在四川,小民族较多,作为四川地区的舞蹈专业院校来说,发展本土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有必要的。在四川地区的舞蹈专业院校,六大民族是必须在教材之中的,还有就是为了传承本土文化而言,羌族作为我们这边特殊而被列入教材之中。但是作为汉族男子民间舞中最具代表性的“鼓子秧歌”却没有在考虑的课程范围当中。
二、四川地区舞蹈专业院校教材中鼓子秧歌的缺失
鼓子秧歌教材的训练不仅是舞蹈本身的难度性高,而且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来说都要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下盘的沉稳和与上身动作的撑,以及配合的协调性来说,这是难点。对于就读专业院校的我们来说,首先不是本土地域的文化产物,理解能力就有所欠缺,对于鼓子秧歌的形态,表演就会抓的不确切。所以很多舞蹈专业院校的老师都不愿意花大量的课时与时间来练习与教授鼓子秧歌教材,而是用一个简短的舞蹈片段草草带过。只有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屈指可数的几所大学在斟酌教授鼓子秧歌课程。不过,在平时学习的课堂中,我们能在古典舞基本功,和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短句组合中,看的到鼓子秧歌元素动作的影子。
三、展望四川地区鼓子秧歌的发展
鼓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保存与发展,准确的传承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承必须依靠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才得以长存与发展,因为从中国民间的传统历史和现状分析来看,用文字来记载民间音乐曲谱和舞姿的可能性及其微小,基本上都是通过言传身授或一些诸如仪典、节日、信仰等民众团体活动的方式,才在民众当中根深蒂固。正是这些传统方式使鼓子秧歌艺术在民间口头交流和耳濡目染中得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所以在四川的艺术中专院校中就存在选材问题,所以很多学校就放弃了六大民族之外的民族教材,汉族单元也是大多选择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所以鼓子秧歌在四川地区的发展前景是很不理想的。
四、结语
鼓子秧歌这门中华民族的瑰宝,该怎样在四川地区发展与变化、承继与延续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抓好“教育传承”。应聘请民间艺人向专业院校在读学生传授关于民间鼓子秧歌的知识和技能。学校适当调整授课比重,因材施教。(二):做好“交流”工作,让同学们多了解鼓子秧歌的历史由来,在交流活动中,兼收各家之长,互相学习。(三):抓好“从小做起”的目标,在四川地区应该多普及,慢慢重视中小学生的艺术学习。做到以上这几点我相信鼓子秧歌会在四川地区越走越远,会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被人们喜爱。鼓子秧歌这门艺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又更大更远的进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文舞相融(下)》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编
[2] 《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李岩海
[3] 《中国民间舞教育与教法》潘志涛
[4] 《舞蹈教育学》吕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