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思物游”解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创作思维

2015-05-30 19:12何昕
2015年4期
关键词:通感

作者简介:何昕(1991.08-),女,汉,湖南常德市人,硕士,重庆工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摘要:《李凭箜篌引》是“诗鬼”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箜篌声美妙卓绝的诗歌。本文将通过“神思物游”的思想来分析李贺在该诗中如何引发“神思”、组合意象以致“物游”,最后完成的创作过程,揭示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文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李凭箜篌引;神思物游;通感;意象组合

李贺,被世人称为“诗鬼”,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奇峭独创的语言闻名于世,是“下笔如有神”的一代奇才。他一生才运不济,但少年成名,留下了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李凭箜篌引》或许不是李贺成就最高的作品,但绝对是最具“诗鬼”风格的作品之一。“神思物游”这一概念源起于刘勰《文心雕龙·深思》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解释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活动。本文将以“神思物游”来分析《李凭箜篌引》的谋篇布局之奇。

一、神思物游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八个字概括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诸多看法。“神思”建立在“思理”的基础上,而创作之精妙则决定于“游”。刘勰的“游”继承了庄子“游心于物之初”、“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游以观道”的思想,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推崇形象思维的自由性、独立性。“神思物游”是中国文人创作专有的思维,建立在深厚的文学积累和独到的形象思维之上,通过心与形的相连,来创造情感丰沛而文字艺术精妙的文学作品,带动读者融入其中,别有一番情致。

二、音乐起,神思动,意象游

《李凭箜篌引》全诗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的转变,结合一连串奇妙的比喻和独特的意象,用超凡的想象让音乐的节奏上下衔接,时急时缓,将“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天籁之声用强烈而具体的画面感来呈现,化虚为实,将单一的听觉感受变成了视听等多种感官结合的立体享受。在这里“神思物游”的思想得到充分的显现,李凭的箜篌声是促动诗人“神思”的源头,因妙音而入“妙”境,思绪在宇宙间遨游,“我”便是传播妙音的使者,见证了箜篌如何打动凡人神仙,呈现“神用象通,情便所孕”的創作过程。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这两句是整首诗中仅有的实景描写,前一句用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暗指李凭箜篌的制作之精妙,“高秋”点出演奏时间在秋天,后一句则表明演奏人员、演奏地点。“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当箜篌声在秋日的天空下奏响,山间的空气都好似凝结不动,其他杂音一概消失,表现出了箜篌声的夺人之感。“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哀怨的曲声慢慢奏响,悲切之感由心而生,便借江娥、素女这两位传说中的苦情女神来转述其凄婉,让悲更悲,愁更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音乐由缓慢转而清脆,如神山上的碎玉声与凤鸣,似从高空上传来,轻叩心灵。这两句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以声拟声,以形写声,展现音乐节奏的变化。从“空山凝云”到“昆山玉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音乐的演奏从悠扬缓慢到节奏紧凑激荡的变化,清脆的声音如碎石从昆山上滚落,是凤凰的鸣叫声在高空中缭绕,“神音”从神界传到了凡间,触动了凡间的无灵之物。下句的“芙蓉”、“香兰”就是凡间的代表,通过对现实实物或“泣”或“笑”的表情变化来展现箜篌声的动情之能,表现感情由悲到喜的转换,这里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间无情之物也变得有情。“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两句同写箜篌声的动人心魄,“十二门”代指长安城,“紫皇”本是道教尊称天上最尊贵的神,一方面“神思”由人间转而上天,人间以“十二门”为代表,天界以“紫皇”为代表,另一方面用“紫皇”代指皇帝,暗赞其技艺之高超。“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箜篌声传到了天上,女娲也被这美妙声音所吸引,忘记了炼石补天,秋雨滂沱而下,石破天惊,哗哗似大浪滔天,泼洒而下。“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乐曲转而欢快,思维也从人间、天际转而进入无人问津的神山、深海,不问世事的神妪和羸弱不堪的老鱼,皆因这天籁之音而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本应时时砍伐桂树的吴刚在听到箜篌声后也不禁停下,驻足聆听;一旁的玉兔任凭雨水寒露浸湿毛发也不忍离去,从侧面描写出箜篌之声的动人心魄。总的来说,全诗的创作是以箜篌的演奏为灵感源头,音悲则诗悲,音喜则诗喜,准确的表现了整个音乐节奏和情感变化的特点,强调音乐效果。

三、创作特点——时空穿插,虚实结合

通过分析全诗不难发现,《李凭箜篌引》一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意象的组合运用,简单概括可分为空间上的人寰与天府、时间上的现实与神话两个部分,虚实结合,展现箜篌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美妙之感。在空间上,诗人的思维不停地在人间与仙界转换,从“空山凝云颓不流”“李凭中国弹箜篌”到“二十三丝动紫皇”,音乐已然由人间的空山、中国传到了九天之上的“紫皇”、“女娲”等人的耳中。接着音乐又从天上转回下界的神域、深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将其箜篌声的音乐效果最大化。而最后一句却又重回九天月宫,音飘渺而不断绝,似天宫仙曲,听而忘返。在时间上,诗人用当下现实的事物与久远传说中的人事物来穿插描写,虚实结合,正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当下实物部分,包括吴丝、蜀桐、空山、凝云、芙蓉、香兰、十二门等意象。其中吴丝、蜀桐皆是对箜篌的直接描写,空山、凝云是对演奏箜篌的气氛描写,这四个意象均出现在诗的首句,起到了夺人耳目的效果。芙蓉、香兰、十二门,这三个意象则选择了诗人所在的“中国”也就是京城里的现实意象。芙蓉与香兰带着露珠而绽放,被诗人赋予了“泣露”与“笑”两种不同的情绪,而这皆是音乐的变化而带动诗人情绪的变动,展现“神思物游”的一面。“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这里结合诗人自身的遭遇和写作背景,当时的李贺任职于长安,是一名九品小官,应是与皇帝无缘近身。秋天的长安城凄冷决绝,皇帝远在城门之内,难以相见,而这箜篌声却将皇帝与诗人联系在了一起,融解了总是阻挡在诗人面前的高大宫门,让诗人的心情越发激荡。选择“十二门”这个意象,概是诗人自身所感、所悟之选。全诗采用了四个神话故事,提到江娥、素女、昆山、凤凰、紫皇、女娲、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美妙的箜篌声从现在穿越到过去,“女娲炼石补天处”、“江娥泣竹”、“素女愁”,用夸张而浪漫的手法表现箜篌声的吸引力及其感情的动人。而神妪、老鱼、瘦蛟这一类孱弱的形象则来反衬音乐之美妙。

四、总结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人的心思可以超越具体环境,不受时空的限制,达到“物我合一”、“神与物游”。《李凭箜篌引》从人寰写到仙府,从“中国”写到神山,李贺的思维在虚幻的神仙世界中得到释放。用“神思物游”来解读李贺的创作,可以清楚感受到心之所至、信手捏来的扎实功底与奇特想象,品味出不一样的诗味,感受中国文人广博的一面。(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猜你喜欢
通感
音乐风格视觉设计的通感隐喻方法探究
说通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基于语料库的触觉形容词通感隐喻历时研究
唐诗通感英译研究
通感修辞很美妙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成语中的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