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2015-05-30 10:48:04刘心
中国市场 2015年39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国际化高职

[摘 要]在明确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内涵,从教学服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国际化评价的4个阶段,确定了8个评价维度,并选取了40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的4-8-40评价指标体系,并将雷达图的思想引入其中,绘制了评价竞争力的网状模型,对单一高职院校的测评,以及区域内的多个院校对比测评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国际化;评价体系;网状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9.106

1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高职院校国际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竞争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服务人才和服务技能能否“走出去”服务于世界的战略实施。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1.2 提升国际化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在专业建设模式、课程开发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师资队伍建等核心竞争力方面不断深入探索,得到了逐步提升。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高职院校更为关注如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如何提升院校自身的国际化竞争力。

1.3 国际化竞争力评价是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必要途径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的评价是高职院校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必要手段,是衡量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育教学方法是否正确、合理的重要监管环节。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完善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高职院校发现自身的问题和差距,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管理水平,提高国际化教育质量,发挥国际化优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2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明确界定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内涵是构建其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化与普通高校国际化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又有联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高职院校国际化是指:以经济全球化为国际背景,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基础,以高职办学特色和国际化思想为职教理念,广泛汲取、借鉴国际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实训等要素的职教经验,注重本国科技和文化的对外传播,致力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出具有国际服务理念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型人才的观念和行动过程。”

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其机构属性和办学本质就是为社会和学生提供教育服务,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实质就是教育服务的国际化,而教育服务的实现过程必然包括服务主体、服务载体、服务过程和服务效果几个方面,因而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服务主体的国际化、服务载体的国际化、服务过程的国际化、服务效果的国际化四个阶段。

3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的现状与特点,并结合高职院校国际化诸多方面的探索,从教育服务过程的4个阶段出发,着重选取8个维度,确定了40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4-8-40评价体系,如下表所示。

3.1 服务主体国际化

教育服务主体是实施国际化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基础保障性要素,教学服务主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教学理念、政策、制度保障国际化水平体现了高职院校高层决策者的国际化意识,对此主要从国际化办学目标纳入到院校发展的程度、设有专门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机构的数量来评价、全院师生对国际化理念的重视程度几个方面来评价;对于政策保障主要从国际化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保障经费的预算数目来衡量。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是提高国际化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是高职院校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专任教师和教辅管理人员中在境外进修、访学、考察、社会服务、实践锻炼、获得学位的人员比例集中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体现了“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同时聘请国际知名高职院校或者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也反映了“引进来”的国际化程度。

3.2 服务载体国际化

教学服务载体是国际化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国际化竞争力提升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硬件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满足国际化教学条件的教室、实训室的数量、

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实训基地数量、满足外国专家、教师的公寓和活动场所的数量。

此外,英文网页的数量、外文数据库的数量、双语资源库的数量以及外文书籍、期刊、电子图书、视频音像材料的数量也是高职院校软件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服务过程国际化

合作办学形式的国际化竞争力通过专业数量、培训项目的数量、培训人员的数量来评价;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水平主要通过国外合作开发的教材数量、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比例、使用外语教材所占比例等方面来评价;此外国际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的数量也体现了教学国际化水平的高低。除了教学过程国际化以外,高职院校还需通过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成果、举办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参与国际企业研发的科研项目等诸多方面来提高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3.4 服务效果国际化

教学服务水平的高低最终是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的,学生能力的国际化提升是教学效果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合作办学的学生比例,全日制留学生、交换生的人数,境外就业、服务的学生人数以及工资水平,职业培训、鉴定的人数,举办或参与国际化技能竞赛的学生人数等指标评价了学生能力的国际化水平。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软实力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多元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校内的视觉识别系统(VIS)包括校训、校徽、校服、指示牌、标语等的双语化,建设具有国际学术交流、海外留学、实习推介功能的国际化服务平台,营造国际化氛围,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4 构建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的网络模型

以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的8个维度分析为基础,构建一个平面8维坐标体系,在每个坐标轴上,标明刻度,设定满分为10分,找到相应得分点,并依次连接构成一个多边形蛛网模型,图形A1、A2、B1、B2、C1、C2、D1、D2依次代表评价体系中二级指标所体现的八个维度,见下图。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网状模型

将得分连接出来的图形规则程度和面积大小,代表该院校的国际化竞争力程度,图形越规则,面积越大,说明国际化各个指标代表的发展方向越均衡全面。如图形不规则,刻度上得分较低的方面就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缺陷和偏差,通过网络模型的直观反映,对高职院校均衡、稳定地推进国际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海燕.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 45-46.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国务院,2010.

[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Z].教育部,2010.

[4]刘心.基于系统论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2(10):117-119.

[5]任君庆,王义.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8):1-6.

[6]赵一标,单强,赵一强.江苏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现状与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97-100.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国际化高职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0:1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5:32:1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08:22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