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 沈黎芳 张宇卓
[摘 要]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开始,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超过700万人,且依然呈现稳步递增趋势,另外还有中专、技校和高中毕业生等。据调查并综合现有数据,保守估计中国城镇的真实失业率将近20%。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源,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赵明媚,郭宇冯,晨静.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体系.http://edu.gmw.cn/newspaper/2014-09/03/content_100303713.htm.,而如今的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
[关键词]就业困难;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专业技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9.098
1 引 言
无论是国际大环境还是国内现状,就业似乎是各国及各级政府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在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内就业环境不容乐观,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但大环境并不是容易改变的,而且部分大学生由于社会或家庭等带来的客观原因,又或因为自身的心理等主观原因,他们在就业竞争中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是我们能给予毕业生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帮助。
2 导致就业困难群体难就业的原因
如今的高校毕业生中不乏就业困难者,导致就业困难群体难就业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外界的也有自身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毕业生心理不成熟。该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来自自身,有些是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玻璃心,不敢接触和面对社会工作;有些是眼高手低,放不下面子,简单的不愿做、难的干不了;有些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抱怨家庭和社会;还有的是懒惰没责任心,拿啃老当资本等,这些都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而导致难就业。
(2)没有专业技能或技能单一,缺乏适应工作的能力。该类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努力学习,荒废了学业,或所学知识技能不扎实不深入,以及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而又无其他技能。他们在岗位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又无法适应有挑战性的工作,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3)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提供合适的平台。经济困难的家庭,身边可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再加上毕业生综合竞争力不突出,该类学生可能无法接触到待遇较好的用人单位,家庭也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但他们本身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和需求较高,因为需要这样的条件来改变家庭生活环境。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他们就业困难。
(4)身体残疾或有疾病等社会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自身心理上就会产生自卑感,缺乏与别人竞争和面对社会的勇气;他们可能因为身上的某些缺陷而无法从事部分工作,可能可供选择的职业相对较少;许多用人单位本身对这类毕业生有偏见,有时还会受到其他同事的歧视和排挤。面对自身与社会带给他们的双重压力,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无法参与到社会工作的公平竞争中来,从而导致了这类毕业生就业困难。
(5)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学生。这类毕业生在生活习惯和工作要求上与周围人群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可能会造成他们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困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群和用人单位对他们的看法,使他们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并且,他们身边还缺乏资源,缺乏帮助,这为他们的就业又增加了一分难度。
3 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途径
(1)要尽早做好宣传学习、调查分析工作。学生在校期间,需开展关于就业方向、就业意向以及就业前景等话题的学习讨论活动,让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形成一种更客观、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避免在临毕业时,缺乏心理准备,或是意向模糊,不知何去何从。同时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落实到每一位就业难的毕业生身上,全面综合分析,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2)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在做好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对就业难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后,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引导和帮助。一是对于主观思想上的问题,要加强思想引导,矫正不成熟心理。找机会多与学生单独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二是对于技能和工作能力缺乏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要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三是对于客观条件上处于竞争劣势的就业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与交流,首先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自卑感,其次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可选机会。
(3)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困难者的核心竞争力。是金子总会发光,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难就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核心竞争力。高校要针对不同困难群体的不同情况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培训,要积极引导他们在就业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切实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柯锦泉.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http://www.rky.org.cnccnnews/2010-06/13/news_9161.html.从最初就业面试,到职场生存技能,从外在仪容仪表,到内在文化素养,在就业的每一个环节中,高校都可深入探讨研究,了解每一位难就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实施针对性教学。但最关键的还需改变他们的思维观念,让他们了解到提升自己就业能力的必要性,激发他们对提升内在素质与外在能力的渴望。高校可邀请一些毕业后在工作上较为成功的人士回校分享工作经验,强调专业技能与职场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也可邀一些知名的成功人士作一些成功话题的讲座,激发他们对成功的向往,从而自主地有计划有目标地提升自我就业能力。
(4)扶持部分有能力有条件的毕业生创业。在难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中并非没有勇于并有能力创业的人,只是受限于家庭或社会条件。如果高校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技术、平台、场地、资金上的支持或是一些优惠政策,也许他们就会在创业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学校可加大力度与投入,创建大学生实践创业园,增加创业机会,提供创业帮助,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并且,创业还可带动就业,在创业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工作机会,为部分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成功者也会激发更多人对于创业的热情。就业依托于创业提供的平台,创业也利用着就业所创造的价值,创业与就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考虑创业与就业的关系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之一。
(5)全面收集市场信息,让学生的就业选择更为广泛。有些时候,外界信息与求职者所获信息不对称也可能造成部分毕业生的难就业问题。高校相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把握国家就业扶持政策,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收集市场用人需求,积极获取用人单位信息,为就业难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做好全方位的中介工作;争取与用人单位间的合作关系,定向培养与输送符合要求的毕业生;把握市场动向,即时调整就业引导方案。
(6)重视并收集就业困难者就业后公司与个人的反馈信息,帮助刚就业者平稳度过实习期,实现成功就业,并且该类信息可作为研究难就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从中寻找就业难的部分问题所在,即时调整辅导方向和方案。
就业问题是永恒的话题,而难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又是其中最难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部分。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各高校也都讨论研究,并出台过一系列方案。高校方面还需深入认识,全面剖析,增加研究力度,完善解决措施。但解决就业难问题毕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国际和国家的大环境,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动向,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的培养计划,以及就业者的追求与素养,都是就业问题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有统筹全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王黛碧.职业指导技术方法的运用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