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分析

2015-05-30 10:48:04任春霞
中国市场 2015年39期

任春霞

[摘 要]为深入了解阿拉善盟支付环境,进一步开展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的推广运行,本文首先介绍了阿拉善盟农牧区支付环境的现状和需求,并对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难点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改善农牧区结算方式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支付系统;支付结算工具;非现金支付工具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9.031

随着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国人民银行阿盟中心支行分管支付清算业务的领导与业务人员一道,为深入了解阿拉善盟支付环境,进一步开展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的推广运行,行程3000多公里,深入额济纳旗边疆口岸、阿拉善右旗农村牧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工业园区、栾井滩农业示范园区等工业、农业、牧业发展相对比较典型的地区进行调研。

1 现状与需求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5万人,下设3个旗,2个自治区级开发区,24个苏木镇,191个嘎查(村),是全区人口最少的盟市。农牧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全盟经济主要以资源售让为主,经济支柱产业主要以煤炭、化工为主。从2012年年末开始,受国家能源产能过剩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所有煤炭企业及与煤炭相关的加工企业开工不足,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策克口岸及腾格里工业园、乌斯太开发区、古拉本镇大部分企业处于半开工状态,金融机构业务量急剧下滑。

1.1 金融机构设置情况

农牧区金融机构设置较为单一,全盟除三旗政府所在地及乌斯太开发区、吉兰太镇金融机构设置相对较全外,20多个苏木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代办理机构,所有嘎查没有一个金融机构。各国有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前两年受各种影响将机构网点从农牧区撤销,进入城市,现农牧区主要结算基本靠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办理,所以在农牧区基本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结算业务方式,邮政储蓄为补充的格局。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业务较为畅通,而邮政储蓄机构在乡镇一级为邮政局下设网点,均没有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仅能通过邮政储蓄系统为农村客户办理系统内资金汇划服务,无法对农牧区居民办理跨系统结算。

1.2 支付系统及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情况

阿拉善盟各旗目前已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工、农、信用社为导,邮政储蓄为补充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一是虽然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大多数只在城市设置了ATM机和POS机,但我盟乡镇距离很远,多数在几十公里,或上百公里,许多农牧区还没有设置或设置相对较少,且许多POS机的功能未完全开通。但是目前对POS机和ATM机维护,基层技术人员少,使业务办理的局限性加大;电话银行、短信银行、手机支付等新业务在该地区也还未推广,与其他银行之间不能完全实现实时的跨行转账,也直接制约了资金汇划效率。二是农牧区结算服务大多是电子汇兑业务,具有融资功能的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发展只局限于几个工业园区,结算工具效能未在农牧区得到发挥。

1.3 农牧区结算以传统方式为主

目前农牧区的支付结算以现金交易为主,汇兑、转账结算方式为补充,现金交易占整个交易量的80%以上。一是阿拉善盟农牧区普遍存在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农牧户受传统信用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方式的影响,偏现金结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低;二是各项结算业务的费用收取也阻碍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和推广。全国支票影像系统及网上跨行支付系统无论是直接接入还是分散接入在农牧民区还是为零。为减少麻烦,农牧民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既直观又简便,而不愿使用其他支付结算工具。

鉴于以上几点,不符合国家对“三农三牧”政策的执行,不利于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三农三牧”的服务要求,不利于对支付系统的推广应用。

2 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难点分析

2.1 农牧区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

一是商业银行为降低营运成本要求,结算业务重大、中城市,轻乡村城镇,使得农牧区相对完备支付结算服务功能数量大幅减少。二是金融机构对市场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农牧区市场支付结算需求,没有对其倾注足够的资源改善农牧区支付结算服务手段。三是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担心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后增加风险点,并难以控制成本。四是对新型、适合农牧区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和产品宣传不够,导致产品推广不力。

2.2 社会公众观念更新缓慢

一是农牧区大部分企业、个人结算理念陈旧,现金结算的惯性很强,对银行卡等常见的非现金结算工具存有一定顾虑。二是信用缺失。三是极少数人法律观念淡漠,借助非法手段和工具盗窃网银客户资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牧区居民的“恐慌”,遏制了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应用。

2.3 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面临的现实困难多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是社会信用差、票据市场不健全,非现金结算工具发展空间小。三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低,支付结算手段应用落后。四是POS机和ATM机缺少维护技术人员。

3 改善农牧区结算措施

(1)充分利用国家发展“三农三牧”政策,扩大宣传、拓展服务、普惠民生,让支付清算体系更多地覆盖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三牧和边疆村镇。当地人民银行应加大宣传工作和拓展延伸任务的监督和考核管理,认真组织广大金融机构参与者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和“一线窗口”,广泛宣传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的优越性和现代化功能;充分利用多种金融机具和科技手段拓展和延伸支付清算触角,不断扩大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的覆盖范围。

(2)尽快将邮政网点和乡镇信用社完全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是人民银行推出的支付结算体系的基础性系统,可以支持其他各类支付结算系统的运行,根据农牧区支付结算现状,现阶段解决农牧区支付结算不畅问题,应重点将大、小额支付系统向乡镇延伸,使金融网点能实现“点对点”的资金往来,既能解决农牧区跨行业务中间环节多、在途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又能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从支持“三农三牧”的高度提高自身业务竞争力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论证苏木、镇机构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利弊,正确处理安全、效率与发展的关系,加快大、小额支付系统向乡镇延伸步伐。

(3)提高银行卡使用效率。一是加快农民工银行卡系统建设。二是加快银行卡联网通用建设步伐。

(4)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加大新型支付结算宣传力度,增强农牧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工作。

(5)加大农村金融业务创新,推广运用多种支付结算工具。一是立足农牧区实际,开展支票影像系统、网上跨行支付系统使用,积极推进票据业务发展。二是在农牧区推广和运用新兴支付工具。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加强安全管理,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支付密码和个人支票业务,鼓励农牧区个体工商户、个人使用支票等,办理转账结算,不断创新和丰富农牧区支付结算工具。四是大力宣传推广全国支票影像系统及网上跨行支付系统业务,分散接入农牧区各网点,使其更好地为农牧区提供多种现代化支付结算服务。

(6)人民银行清算部门要积极组织金融机构深入开展支付系统宣传工作,引导、鼓励和支持乡镇小微企业、涉农涉牧企业、个体工商户积极使用新型支付工具,切实改善乡镇农村牧区支付环境,不断扩大和延伸支付系统覆盖面;要督促引导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有效开展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宣传和布放,弥补农村牧区无金融实体网点的缺位现象。

参考文献:

[1]赵丽华,赵美.浅谈推动农支付结算工具创新[J].黑龙江金融,2009(6).

[2]岳松毅,高云虹.支付结算工具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甘肃省马铃薯产业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