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考研值不值?

2015-05-30 17:32晏根秀
俪人·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读研盲目考研

晏根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为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机遇,通过高校扩招的手段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着国家招收研究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队伍中。伴随着“考研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大学生盲目考研。那么盲目考研到底值不值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访问。

在进行调查之前,我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我做了一份考研调查表,包括专业班级、大学期间是否准备考研或已在准备,考研的出发点(随大流、迫于就业压力、从事学术研究)这几栏,然后打印了数百份。其次,准备了一些问题,打算采访一些考研学子。

12月17日,笔者走进考研群体,来到我院图书馆的考研自习室。我悄悄地走到他们身旁,给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发了一份调查表,然后等他们填完了我再一一收回来,把资料进行一番整理。随后,我又采访了一些考研者。通过调查、采访、搜集数据,了解了他们背后的丰富故事,现在笔者将调查采访回馈的资料进行分析。

考研者的心声

笔者在深入调查采访后了解到,目前的考研队伍中,大概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随大流,为考研而考研,别人都考研,我也要考一下;二是迫于就业压力;三是有志于学术研究,想在学科上有所作为。

被调查的考研者当中有15%是随大流。财经学科部的一名考研者告诉笔者:“我们班上有好多同学考研,看人家在为考研而奔忙,心里也痒了,觉得好像如果不做好考研准备,万一大四毕业时没找到好工作,大学就等于白读了。”还有一名接受采访的学生说:“现在考研的人太多了,有些人读大二的时候就开始为考研做准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而且还有意放弃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腾出时间复习将来考研有用的科目。”他还补充说道,“现在有些同学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一心想通过考研来改变专业方向。”

被调查的考研者当中有80%左右都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不乐观。“现在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一点优势都没有,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学生,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连求职简历都不收。为了将来能谋个好工作,不得不努力谋取更高一点的文凭。”一名正准备考研的学生说。

当然,有一些考研者是想在学科上有所作为,这类型的约占5%的比例。例如,理工学科部的几个同学就感慨道,“大学四年对专业只是略知一二,而要想在这一行上干下去,必须继续读研。读研,可以为科研事业增加份量。”此外,信息学科部的小张说,他想扎实做点学术才选择考研。“也是平時喜欢读书吧,”他向笔者解释,“另外很喜欢跟老师、同学探讨一些思想观点,所以想以后搞学术。”这些人考研的最大原因是立志于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

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并非所有决定考研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清晰的判断和认识,选择考研的学生出现的误区比较多,比较典型的大概有四类:一是专业选择过于理想化,没有结合实际分析;二是喜欢单纯从专业名称的字面意思进行狭义理解,对专业的职业去向缺乏了解;三是片面追逐热门,扎堆现象严重,很多考生把报“热门专业”理解成“好专业”;四是过于强调专业的对口,完全以本科专业为依据选专业。

在此笔者建议:专业选择应考虑职业取向,不同专业的考研应该有不同的职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如“理工农医”等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要走“研究”路线,亦即考生要清楚这类专业的读研的目的是深化专业水平,让自己成为行业专家和研究型人才;“教育学、法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则一定强调读研的实践性,要走“职业”路线,即读研的目的是提高就业层次,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史哲”等专业的路线比较复合,既有可能是为了研究,也有可能是为了职业,或者规避本科的就业风险,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要着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报考时尽量选择名牌院校或者综合类大学,读研的目的是提高个人品牌价值。此外,专业好不好的标准,应以是否适合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考取的可能性。简单点讲,以职业规划为前提选择考研的专业是理性并且科学的,要么因为读研而“学术”,要么因读研而“职业”。

顺便提醒一下广大学生:无论你考研动机是什么,一旦选择考研之路,内心就要有考研的强劲动力,“要始终坚持考研第一,把考研当成自己的事业;要端正考研态度,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要勇敢地面对考研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克服犹豫不决、精力分散、躲避面对、信心不足等消极影响,集中精力积极面对;要能够在较长时间里保持注意力,并且坚持学习到最后。”

盲目考研的弊端

考研成为一种潮流,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为躲避专、本科生就业难的处境,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考研,其中有部分大学生考研带有盲目性。那么盲目考研有哪些弊端呢?

首先,最大的弊端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加剧了研究生就业难题的解决。“读书要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有职业目标。读死书而不考虑就业可能,求学位而不追求就业技能,是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临到大学毕业时期,如果你决定考研,你就一定要仔细想清楚你的考研目的———毕业后出来干什么?即将大学毕业做出考研决定时,一定要非常慎重,三思而后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面对盲目考研现象直言不讳。盲目考研带来的必然社会问题就是学历贬值,就业仍旧是个难题。很多人没有把自己的奋斗与出路结合,把自己的学习与生存挂钩,把自己的成功与就业连接。他还举例说,假如飞机起飞,却不知道飞往何方,这样的飞机,怎能不满载重重危“机”?而一个人的人生航船,在学海中起航,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之舟在惊涛骇浪之后停泊何方,这人生航船,怎能不继续面临凄风苦雨,继续面对风吹浪打?

其次,加剧了竞争,打乱了本科教学秩序。盲目考研最直

接影响就是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很多大三的学生提前参战,实施考研计划,摒弃一切与考研无关的活动,整天忙于考研功课的学习。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和导师,自然使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被打乱,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都被敷衍了事。很多考研生利用参加毕业实习的时间去参加考研辅导班,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正常的本科教学制度必然受到冲击。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如同高考一般专事考研,为了能够自由秉烛夜读,避开学校不同意学生外租的规定,学校的住宿费照交,个人却外出租房,这也增加了学校住宿管理的难度。

再者,致使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盲目考研促使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学校利用时下人们考研的热情,或出于盲目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差。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下,有的专业一个导师名下的硕士、博士生竟有十几到二十几人不等,甚至出现了三年内见到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有的导师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学生,谁是他的学生等严重现象。导师负担过重,无暇对研究生加强指导,这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最后,盲目考研帶来的其它社会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形成了颇为壮观的“考研产业”。考研热的升温使得“考研经济”过于繁荣。很多高校为此出考研辅导书、大办考研辅导班以创收。更严重的是,考研热在目前的情形下,势必将会带来新的腐败阶层。很多考生考前联系导师、请客送礼,以求得到导师的指点,而这种应试前的指点,隐藏着很多的腐败隐患。

笔者的建议

就业难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考研大军,然而有过来人冰冷地告诉我们:考研不等于好就业。就业难是由各种原因造成,大学生想要找到好的就业机会,必须早做规划,多方准备,不能将考研当做就业的避风港和“救命稻草”,否则很可能会失望。无论考研还是就业,明确目标,注重提高自身能力,以正确心态面对,才是正道。

首先,就业难是相对的,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及技能,那么找一份工作就不会太难。

其次,要不要考研、考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这些问题一定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一定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科特点、自身需求、个人兴趣优劣势等好好思考,不能盲目跟风,否则最后受伤的是自己。做决定之前还可以对读研前后的就业形势进行评估,三思而后定。如果有明确的需求和打算,想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好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样考研才值得。

最后,借鉴一位专家的建议:考研需理性,注重“性价比”。

“有的专业实践性要求更强,那么,这个专业的学生如果去考研,性价比就不高了;有的考生家庭条件不好,需尽早赚钱为家庭减轻负担,那么,他再去考研的话性价比也不高;有的考生对口工作需要更深的知识作为研究依托,那么,他去考研性价比就很高。每个考生应该针对自身情况去算算考研的性价比,这样,可以让你更坚定或者果断放弃。”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君靖说。

李君靖告诫广大考生,有的考生适合考研,有的考生不适合考研,不适合的去强求结果也不会好太多,下决定考研之前一定要和自己的兴趣、学业基础、职业规划以及就业发展前景等因素都结合起来,理性的去做出选择,切不可盲目跟风。

猜你喜欢
读研盲目考研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盲目剃“满月头”可能对宝宝造成什么伤害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盲目自大的小蚂蚁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