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新课改: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5-05-30 17:15纪红
俪人·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初中新课改农村

纪红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施行,中国教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強调学生“自主、合作、探讨”的教学理念。但是与城市新课改的新气象相反的是农村的新课改却步履艰难,以农村中学的教学矛盾最为突出,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农村师资力量的低下,教育理论的偏差,都是农村中学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我从国家政策,农村中学自身完善和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为使农村中学的新课改能够顺利开展。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  初中  分析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简称,从2010年开始在在部分城市开始施行,历过几年才在全国广泛推行,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变化,以及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方面都有变化。通过这几年的课改实验,似乎也取到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改变,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并逐渐向纵向延伸。但是新课改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在农村中学新课改似乎是个新鲜词。中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农村人口有7亿到8亿左右。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约为64.3%,我国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农村,所以农村的基础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但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势依然险峻,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新课改在给农村中学教学带来许多的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农村初中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内容

很多中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的内容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程度是很差,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程度是一般,一些教师反映,新课改的教材中大部分内容(如自选商场、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社区图书馆、超市等方面的例子)带有城市化倾向,没有考虑农村实际情况。很多学科的新课改教材需要配套的学习资源和授课方式(如参加少年宫活动、参观展览馆、博物馆、使用互联网等)在很多农村中学是很难开展的,而农村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内容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

(二)家长担心中考成绩

初中课业压力大,特别是初三初四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对于农村的孩子更是。要想走出农村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就是要考出去,所以家长特别在意中考的成绩,对于新课改的施行,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中考成绩,非常的担心,所以对学校提出了严厉的要求。是新课改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的是阻力。

(三)评价机制的落后

农村中学在评价机制改革上寸步难行,停滞不前,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招生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导致人们对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还是看学生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绩效评价、评优、评职,还是把该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1]。有教育就肯定有应试,不是全部升学就肯定有升学率。这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教师、学生、家长看重学生的笔试成绩。追求升学率也就成了农村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农村现行的评价体系与课改评价体系是相违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要求全新的升学体制。

(四)新课改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

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宣传力度很小,还没在社会上形成共识,学生所开展的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等,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也有很多家长并不理解,这严重影响了学校进行改革的积极性,也严重挫伤了学生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外出活动学生们的安全,是学校和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新课改伴随的教学教具也要不断更新,这对于勉强维持学校运行的农村中学更是雪上加霜,让很多人对学校产生了误解。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新课改爹不疼,娘不爱,处处不合适,我个人认为之所以这样不仅是是因为农村与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状况的差别,也还有新课改本身与农村现状脱节。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这有一个案例是采访一所农村初中全体教师(包括校长在内)谈新课改的一段访谈:

我已经当了十几年的校长了,基本都是在农村中学,那时的工作还很得心应手,课堂上基本都是启发式教学,常规管理也很好。还被评为市里的先进学校。

但是自从新课改的实施以来,我个人感到不怎么适应,……我理解这次课改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额,或者合作或者探究,我们的老师也想搞但不怎会,听外面的公开课,无非就是把学生分几个小组,问题不是由老师来提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老师一会上课,准备一些纸条,发下去,让同学讨论讨论,组长汇报,这些环节过后老师在提问,有没有什么想法?新课程改革是不是就这么简单?搞新课程,是不是启发式教学也过时了,我也想不明白。

我们不是不想施行新课改,不弄不行,不弄不适应新形象,昨天领导来检查,我们有些老师上课实施新课标,但他们“一听课就说是老方法,没有按新理念”,老师们很不服气。

再回头想一想,都去搞新方法,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讨研究,不用老师讲课,与统考又形成了矛盾,但是,我认为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这一类方法,不应千篇一律。

我总觉得老方法有老方法的优点,新方法有新方法的优点。老方法也能教出人才,我们这里出了很多人才,可是,新课改不能用老方法……我上的课不符合上面的口味,怎么办?

上面的领导说你上课没有新课程,新理念,究竟新课程在一节课中的含量应该是多少?比例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比如说学生合作,一节课应该合作多少分钟,十分钟?五分钟效果好不好?合作的效果好不好?等等。我认为新课改不能概念化,更不能当做一个死概念。只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好。

我们村子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施跟不上,多媒体什么的都没有,按新课程的标准差距很大,再说,这里上课连实物投影仪都没有,只能自己画投影片,画一课,讲一课,也算是因地制宜。

关于新课程,我曾参加了市里的七天的培训,但是也没学到什么。

我认为不管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目的都是为了搞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只是过去我们更多说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在强调师生平等,教师不过是个首席的代表。

新课改好不好?当然好……但用启发式教学更踏实,这是传统教学的精华,没有理由放弃[2]。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初中新课改的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原因来自多方面,有国家制度方面的,农村初中学校自身的问题,农村师资力量的有限,社会支持等原因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下面我就重点分析几个原因:

(一)国家政策的实施

⒈课程资源不足

国家对农村重视度很高,但是投资力度却远远不够,且偏重于城市,尤其偏向城市的重点学校。加上资金下拨后每层的克扣,使得直接用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资金比较薄弱,导致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能力配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实验室、电教室、计算机房和互联网等硬件,图书室书籍不仅陈旧而且数量少,有的学校是通过贷款买的电脑,所以向学生收取一定的“上机费”来进行偿还,这样确实可以解决问题,但通常是贷款还没还完,电脑又要更新换代,且农村由施行“一费制”到“免费制”后,上机费也因为教育乱收费而被制止。甚至有的地区基本的现代化教育设施都没有。根据社科院的教育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教育总投入5800亿元,虽然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40%,但用在城市的资金投入却占了77%,而人口占大部分的农村资金投入仅占23%。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这是农村初中學校新课改实行不了的重要原因。

⒉评价机制跟不上

许多中学老师都提出了关于考试评价与新课改的要求不同步的问题,不仅是教育局、学校、老师都认为考试评价问题不解决,新课改的理念很难真正体现出来。教师在评价时,真正落实评价主体多元行的寥寥可数。80%的校长都说还是有学校领导来评价,主要考虑还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学生评价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中学占40.3%。学科考试仍是县城出题为主中学占74.6%[3]。现施行的评价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得不到重视。评价机制存在缺少民主化、人性化的问题。中学在评价机制的问题上尤为强烈,虽然课本还是新课程的,但是县里下发的练习册还是旧教材的。甚至有的有的中学老师为了迎合中考,分数线及升学率,采取新旧教材同时进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二)农村中学自身问题

⒈缺少优良的师资

教育的振兴是要靠教师的,当前,农村初中的教师队伍存在很多教学观念相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以及学科结构失衡等问题。中学里年龄偏大的教师很多,而作为骨干力量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少,教师青黄不接。学科结构失衡是指教师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很少,其中外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的老师奇缺;农村中学还存在教师学历结构失衡,也就是学历普遍偏低,民转公的教师极少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知识结构失衡即大多数农村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很多教师仅仅是凭借日积月累的经验在工作。教学方法还是老方法,理论知识欠缺,知识也仅限于本学科或书本知识。种种原因使他们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⒉农村初中教师得不到针对性的培训

农村中学的教师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培训指标受限制而且培训经费紧缺,中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人数非常少,甚至有的村中学教师连参加培训的机会都没有。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村教师对于新课改很“陌生”。组织教师培训、聘请专家都需要经费,派教师接受培训也需要经费。这对于教育经费本身就紧缺的农村中学更是奢侈。在调查访谈中很教师谈到,当地政府并没有对教师培训划拨专项经费,很多地方都是由教师自己垫付培训费。有些机构了解到农村学校的现状,经常为农村教师进行免费培训。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即使教师可以参加免费培训,也承担不起赴外地参加培训所需的路费和住宿费。

3.师资队伍不稳定

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很差,湖北某县的初中教师工作了十五年,每月领到的工资还不到1500元。甚至部分地区不能保障教师的工资,据教育部统计,到2002年为止,各地累计拖欠教师工资约134.1亿元,2003年有十一个省新欠工资2.59亿[4]。工资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地区偏远等问题,许多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也千方百计调到县城中学,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基层学校的教育发展。

(三)对于新课改教学理念认识的偏差

⒈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不科学性

有些中学的校长和教师把新课改改革的教学方法简单化或者形式化地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且教育行政领导层面运用新课程标准评价教学带有片面性,如片面理解和强调新课程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等课堂表面化的活跃气氛);片面规定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和学生学习探究必须达到多少分钟;还有就是对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在传统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方法。

⒉新课改和传统教学方法关系处理不当

对于新课改教学目标期望过于虚浮,并且全盘否定传统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些不正确的教学理念对于常年进行传统教学,思想与环境都闭塞的农村中学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四)“读书无用论”

家长看到同样打工,高中毕业生比小学毕业生并没有明显优势。于是很多的父母并不支持自己孩子继续学业,“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悄然兴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农村家庭多数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而教育投资是长期投资,所以很多农村父母不会进行教育投资而是着重眼前的受益。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去赚钱、早成家。这就导致了许多农村学生主动退学选择找工作。据统计农村平均每年有近30%的初中学生放弃中考,提前流向社会。

三、提升农村初中新课改效能的策略分析

(一)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

第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针对当前农村初中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重点对偏远那些农村办学条件极其落后的中学,要想方设法改善其办学条件,提供新课程所需要的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农村初中新课改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达到城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的目地。要做到大保障经费投入,所需经费应及时,足额的拨划到位。推进农村初中学校的信息化,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特别需要加大农村初中教师培训经费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央和个地方在财政投入上逐步向农村地区倾斜,但是这种倾斜是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的,并没有使农村学校的经费困难得到解决,这就要求中央和个地方政府提高农村公用费用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中学的有效运行。

第二,新课改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评价,评价是对课改成效的最终检验,也是新课改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评价标准。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明确评价指标,从农村师生实际出发,建立新的适应农村中学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制。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农村中学教师的意见,改革考试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考虑让一些农村教师参加评价方案的制定。避免了评价标准只定位于城市学校,从而使农村学校在新的一轮教育改革中再次被边缘化。

(二)农村中学的自我完善

第一,教师是学校的保障,农村中学想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一定要每年的招收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进,使学校接受新鲜血液,富有活力,并且要求老师对新课改有着正确的理解。教育部门要组织一些优秀教师下乡开展教研活动,讲授新课改的实践经验。当地政府建立并完善一些城市学校、优质资源学校对口支持农村初中的联谊体制。帮助农村中学建立多种教师培训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搞好教师培训,提高初中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的经济落后也是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农村的基础教育关键是发展农业经济,因为人们生活水平随着提高,素质、思想,文化会相对成正比的发展,物质条件上去了精神条件也就相对提高,相比较教育而言,教育也可先行,但那属于长线投资。如果先发展教育,有十个大学生可能就回来的只有3/1个,因为经济跟不上发展,没有发展前途,还不如在外发展。这样流失人才严重,不利于农村的长久发展。而且教育体现效果的时间比较缓慢对于解决农村现在的生活水平速度较慢。对于农村而言,如果经济发展上去了,教育也会随之跟上的,对于农村的外来投资者也有吸引力。

(三)树立正确新课改理念

首先要拥有正确的知识观,学习是学习者主要建构知识的过程,改变以往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初中老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盲目排斥外国的教学理论,也不应该抛弃本土教学理论,归根结底,应该以本土的教学理论为主体,以对本土理论创新和改革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先进教学理论,形成有农村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如果那些非常好的经验如果是从形式上移植过来的也不会提高教学质量的。这就说,农村中学的教师要进行深入思考,找到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以上分析,新课改对于农村来说可以说存在的意义不大新课改也似乎没有给农村的大部分中学学生带来什么受益,似乎存在了“课改真空”的现象,农村教育现状本来就不容乐观,资源短缺,条件恶劣,义务教育普及和基础教育质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更谈不上新课改的现代化教育,就拿英语来说,初中的英语教材在新课改之后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很高的要求,小学和中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衔接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几个农村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没有英语学习的压力,在偏远地区小学甚至都无法给学生提供英语课堂,学生们根本不知道英语是什么。所以新课改想要取得本质上、全面上成功,想要真正让全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确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占全国大部分的农村基础教育跟不上步伐,那么新课改只是空谈。

注释:

[1]麻昌港,袁竹连,袁俞旭.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概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0(01):21.

[2]李伦文,甘茂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困惑与对策.四川教育学报.2009(05):27.

[3]李金兰.浅谈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广西师范大学.2012(11):22.

[4]刘利民.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解读薄弱学校改善六任务.中国教师报.2014(02):18.

【参考文献】

[1]黄  白:农村教师问题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56-60页。

[2]宋吉元:农村新课改之我见,新课程研究,2009年第146期,101-102页。

[3]刘  磊:在困惑中反思,在践行中体验,现代阅读,2012年第10期,124-125页。

[4]许丽英,袁桂林:我国农村新课改面临的问题与探究,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12-124页。

[5]童  丰:谈映象农村新课改推进的几大现实因素,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7期,12-16页。

[6]戴国军:为当代农村新课改把脉,中国农村教育,2005年第12期,108-110页。

[7]李金蘭:浅谈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第5期,11-22页。

[8]王福显:农村课改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06年第9期,15-16页。

[9]刘利民: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解读薄弱学校改善六任务,中国教师报,2014年第2期,18-29页。

[10]麻昌港,袁竹连,袁俞旭: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概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0年第1期,21-28页。

猜你喜欢
初中新课改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