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凤
【摘要】本文认为电视的声音信息存在一定的“简化”“不宜听”及“指代”现象,这导致了电视的双符号传播不能随意剥离,否则其单一符号影响力会小于理论数值。这一现象是由电视功能中与生俱来的声画互补特性所决定的。这_结论从理论上否定了“听电视”的可行性,也否定了电视节目能随意用于广播,对今后的广播与电视业务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广播电视听觉有声语言传播符号系统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电视的双符号传播特性
众所周知,广播是听觉媒体,只有听觉符号(有声语言)传播系统,这决定了广播媒体只能听而不能看。
而电视则是视、听相结合的媒体,有视觉(影像语言)和听觉(有声语言)两套符号系统。这决定了电视不仅可以听到有声语言,还可以看到屏幕上的文字、图表和画面(包括人形、表情、服饰,事发现场,物体的形状、大小、高低、色彩等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这是电视媒体的特性,也是电视媒体的优势。
有专家指出,听觉的影响力在生活中约占30%,而视觉的影响力最大,约占70%。①也有专家认为:“只有声音的世界和只有图像画面的世界都是残缺不全的。”②上述专家会做出如此表述,显然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视与听相结合的电视媒体,才是最完美的,因为它实现了信息的多角度传播。 但是,电视传播尽管有视与听两条途径,有一个现象却被许多理论工作者忽略了,即电视作为一种视听相结合的媒体,视与听均存在时,二者之间会产生一种互补性,这时,如果视觉信息能够满足传播要求,听觉就会有意识地被省略;而只有当视觉不能满足需要时,听觉才会充当主角。众所周知,电视是以视觉为主的媒体,电视在传播时往往会视觉优先,因此听觉常常处于辅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电视的听觉要素往往是相对简略的。假如抽掉电视中的视觉要素,人们就会发现,电视听觉的影响力可能不到30%。 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因为,电视尽管传播途径丰富,但从理论上说,其有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只是视觉的一个附属物,而视觉优先的结果反而从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有声语言的信息量。 而对照起来,广播的传播途径尽管单一,但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极大地调动与发挥了有声语言的传播潜能,广播的有声符号在传播时会尽可能做到信息的最大化。因此,广播有声语言符号系统的影响力大大超过30%。而实践也充分证明,有声语言完全能担负起信息交流的重任。 二、广播与电视听觉符号的差异性比较 以往,电视人比较关注或纠结的是电视的内部问题,究竟是先有“画”还是先有“话”,而很少横向研究电视的“话”与广播的“话”究竟有何不同?笔者认为,电视与广播的有声语言符号系统存在以下差异。
1.电视传达的听觉语言符号信息要素是有缺失的
所谓信息要素,指的就是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广播只有听觉符号系统,它要求作者必须将所有的信息要素交代完整;而电视因为有视觉符号系统做依托,因此其有声语言的要素交代就可以简化,甚至省略。 例如:2014年6#1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节选的一段内容。
画外音:3月29号晚,宜都市某烧烤店内,发生一起伤人事件,接到报警后,刚处置完一起抢夺案的胡钦春和同事朱太林迅速赶往现场,发现有3名嫌疑人。正在他们盘查的时候,其中一名男子,突然冲了出去。
(采访画面1)他说我去把他追来,你就招呼这两个。
画外音:马路上的监控录像显示,胡钦春追赶嫌疑人,拐进了一条小巷。大约两分钟后,胡钦春摇摇晃晃地从小巷出来,他的手里仍然紧紧地握着警棍。
(采访画面2)就听到喊抓坏人,抓坏人!我出来以后就看到一滩血。
(采访画面3)他当时的伤势已经非常严重,走路都是歪歪扭扭的,(他很)坚强吧,就是用意志支撑他走回来。
画外音:胡钦春准备返回寻找同事支援,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殉职。经检查,他身中7刀,颈部静脉被割断,肝脏被刺穿。犯罪嫌疑人鄢某第二天落网。
(时代先锋:本台记者王涵、倪晶依、魏轶,湖北台、宜昌台) 这条电视新闻,如果单从听觉的角度来分析,会发现至少有三方面信息是听不到的:一是栏目信息听不到。通过字幕,观众获悉该新闻是放在“时代先锋”中播发的。二是消息来源听不到,通过字幕,观众知道该消息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和湖北台、宜昌台记者联合采制的。三是所有被采访人身份信息只通过有声语言无法了解。这是电视新闻与广播新闻最大的不同,也是最重要的区别。
很显然,电视新闻在使用有声语言时有意将一部分信息传播交给了视觉——不是有声语言表达不清,而是有意识地“让位”了。这从某种意义上造成了电视声画--传播的“三七开”,甚至是“二八开”。当然,这无疑会使电视的声音信息量打了折扣。
我们来看看广播是如何报道这一新闻的:
女播:湖北省宜都市公安局民警胡钦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与歹徒搏斗,不幸牺牲,引发数千市民自发悼念。请听中央台记者张晶、湖北之声记者邓斌、宜昌台记者陈灿的报道:
记者:今年3月29号的晚上,湖北省宜都市陆城派出所值班民警胡钦春和另一名同事朱太林接到出警任务:陆城西正街一家诊所的医生被人用砖头砸伤。在处置过程中,一名犯罪嫌疑人突然逃走,胡钦春紧追不舍。在小巷内,胡钦春和持刀的歹徒进行了搏斗。身中7刀的胡钦春伤势过重,不幸殉职。胡钦春妻子:
【采访音响】很多次我就在想,他在那一刻想到了我和孩子没有。但是我想在那一刻他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他做的是他自己应该做的。我们虽然很伤心,但是我跟孩子也是这样说的,我们会以他为骄傲。
记者:今年4月4号,数千宜都市民自发来到胡钦春的追悼会现场,为这位“英雄民警”送行。胡钦春1996年从警,2002年6月入党,参与办理了600余起治安案件、180余起刑事案件,是宜都市响当当的“十佳破案能手”。在战友眼中,胡钦春的一言一行,践行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宜都市公安局陆城派出所所长黄志华:
【采访音响】遇到有什么案件,重大的刑事案件,和我们的疑难的纠纷当中,他都主动请缨,要求他来处理这些事情,或主动外出追逃、办案。
记者:宜都市委追授胡钦春“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宜昌市总工会授予胡钦春“五一劳动奖章”;5月27号,湖北省政府追认胡钦春为烈士。
上例广播新闻中,若抛开记者的采访角度,仅从有声语言信息的传播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广播新闻中,听众虽看不到画面,但消息来源、被采访者身份等都是很清楚的。因此,从纯听觉角度衡量,广播新闻中的听觉信息是相对完整的。
可见,广播与电视因媒体功能不同,导致了信息传播理念及方法的不尽相同。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如2014年7#i24日,央视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了“系列报道”《中国经济新亮点之一: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其中,除了讲话人的身份信息是无法从听觉中知晓之外,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具体数据在听觉信息中是缺失的,只是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广播新闻由于没有视觉做依托,因此,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简略现象。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电视是视与听相结合的媒体,其中的“视”与“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这决定了电视中的听觉符号没必要重复视觉符号。因此,所谓电视听觉信息“缺失”,恰恰是电视“视”与“听”相结合后产生的最佳结果。而倘若硬将电视中的听觉信息充实到广播语音信息量的程度,会适得其反,其电视传播效果会因信息量过剩而显得赘余。因此,电视可听,但不可能以听为主,自然,“听电视”也不可能成为电视传播方式的首选,而只能成为看的补充。
2.广播语言更注重宜听性
电视中的听觉语言,由于有字幕做帮助,因此,即使是不宜听甚至是听不懂的语言,也照样可以使用,无需有所顾忌。
例如央视《国宝档案》中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满城汉墓》,其中在介绍一件出土文物时是这样解说的: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底盘内有一骑兽勇士,勇士左手撑兽颈,右手托炉身,怪兽昂首,张口欲噬……从声音符号角度说,倘若不看画面(字幕),其中“鎏银”“骑兽”“博山”“昂首”“欲噬”等词汇实在是太生僻拗口、晦涩难懂了。另外,像“内”“有一…‘撑兽颈”等单音词或单音词连用,也增加了有声语言听懂的难度。
在电视新闻片或专题片中,大量使用单音词、书面语或直接播送古文等可以说比比皆是。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视觉符号做依托的缘故。 而广播新闻中,一个词、一个句子都必须仔细斟酌,生怕会给听众的收听造成麻烦。例如:在表现山东人民支援北京抗击非典的广播专题《北京,请下达命令》中有这样一句解说:2月4号一大早,菏泽、枣庄的采血车全都开了出去…… 短短一句话,却透露出广播语言传播方式的重要特征。例如:不说“日”,说“号”;不说“晨”,说“一大早”;不说“全部”,说“全都”(因为“全部”与“全不”谐音,其意思却截然相反)。这些,都将广播传播注重宜听的特性表现得漓淋尽致。
3.电视新闻要素常采用“指代性”的表达方式。与画面联系紧密 广播新闻或广播专题在表达上述新闻要素时,往往是直接介绍,如直接说某人或某地,而在电视新闻或电视专题中,为表现与画面的贴合性,电视往往会采取一种“指示性”或“指代性”的语言方式,尤其是在介绍“何人…何地…‘何物”时。如:
“画面上这个英俊的小伙子名叫……”;
“这条路名叫……”;
“这是一个师的简单比较”。
央视专题片《寻找他乡的故事:乌克兰·绝望的死国》中有这样一段声音文字:“每一间丢空的房子都只有往日的影子和我们今天的足迹。这家人匆匆撤走之前,可能正在煮一顿丰盛的晚饭。这个钢琴的主人会不会很后悔没想尽一切办法将这钢琴带走呢?”短短70多个字中,指示代词“这”出现了三次,这种带有指示性的表达方式,与广播明显不同。
更为典型的是央视《东方时空》1999年拍摄的专题片《大阅兵》。其中有这样一段:
旁白: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最大的一次阅兵仪式将在这个广场举行。
字幕:北京沙河机场。
旁白:1999年3月,参加阅兵的官兵就来到了这里开始训练。
字幕:张小丁26岁
旁白:26岁的张小丁一直认为:军人在和平年代能够走进这个行列就是荣誉。
字幕:张竭城83岁
旁白:他是小丁的爷爷,40年前他曾参加过新中国十周年的阅兵式,那个时候他还是一名将军。
字幕:张翠英76岁
旁白:她是小丁的奶奶。
爷爷的家庭可以说是个军人大家庭……
在上述片段中,所有的地点、人物姓名、年龄均用字幕体现,而有声文字不是指示代词“这个”“这里”,就是代词“他”或“她”。
可见,由于有画面做依托,电视有声语言只需一个代词就足够,而无需再做具体描绘。这样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字与画面的联系异常紧密。而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会对观众产生一种心理诱导,使听者产生要看画面的强烈心理冲动——而此时若强行抽掉画面,让观众只听声音,就不仅会使听者感觉到信息的严重匮乏,甚至会从心理感受上加重信息的不完整程度。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证明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电视媒体是以画面为主,声音为辅,这决定了电视的有声语言符号系统可以是简化的、有缺失的,甚至是不完整的。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视有声信息传播的这种简化、缺失或不完整,并非缺点,而只能说是其特性使然。
第二,电视是看与听相结合的媒体,因此只有在看与听相结合的情况下,信息传递才最佳。如果硬要抽掉视觉内容,将电视变成听觉媒体,那么,听者会对这种画面依赖感严重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加重信息缺失程度。同时,从听觉的伴随性来说,电视也并非最佳。
第三,广播自有它不可取代的特点,因此广播不必担心电视会抢夺其听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