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红
【摘 要】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中波1080千赫苏州综合广播,是一个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地方媒体。六十多年来,频率的整体架构、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编辑记者人员的配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一档以传播苏州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苏州评弹”为内容的节目——《广播书场》却一直坚守至今,和听众一起“品味弹唱艺术,感受评弹魅力”。
【关键词】广播评弹节目 听众需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送给文艺界六句箴言,其中第二句是“艺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和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样,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了“为了谁”的问题,他指出,“不能在为了谁的问题上产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中波1080千赫苏州综合广播(以下简称中波1080),就有一档“脚踩坚实的大地”的文艺节目,那就是开办了半个世纪的《广播书场》节目,其强大的生命力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波1080是一个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地方广播频率,是今天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的母体。六十多年来,频率的整体架构、节目形式和内容、编辑记者人员的配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一档以传播苏州优秀传统文化“苏州评弹”为内容的节目——《广播书场》却一直坚守至今。节目开播以来,为苏州市民乃至周边地区的广大听众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品。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依旧受到听众的喜爱。这固然和苏州的地方文化基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是节目坚持“以听众需要”为第一目标的努力的结果,节目切实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节目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以播出长篇弹词(评话)为基础,以其他丰富多彩的相关衍生节目和活动为辅助的系列化格局。
一、围绕听众基本需求,采录播出长篇精品
苏州评弹是苏州地方文化“三朵花(昆曲、评弹、苏剧)”之一,是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特征2--。人们习惯把欣赏评弹称为“听书”,这个“书”,就是长篇弹词(评话)。即使到书场、剧场的现场去看演出,也称为“听书”,没有人说去“看书”。而广播的受众叫“听众”,“听”,既是一种接收方式,同时也符合广播传播学的基本特征:“非视觉性、伴随性、亲密感”。20世纪60年代,中波1080开办了《广播书场》节目,每天13:00~14:00播出长篇弹词(评话),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听书”了,这一“听”就是五十多年。
为了便于听众收听,尊重听众的收听习惯,五十多年来,《广播书场》节目的播出时间段、节目名称始终没有变,以至于在有线广播时代,听众都把它当作“时钟”,只要《广播书场》的开始曲一响,大家都会知道:哦,下午一点钟了。一部长篇,短则十五回左右,长则五十回左右,一般为三十回左右,每天连续播出,是听众的基本收听需求。五十多年来,《广播书场》除播出库存节目外,还不断采录新编书目,特别是近十年来,即使在评弹演员纷纷被《电视书场》吸引过去的情况下节目编辑每年仍然会采录两至三部新长篇作品,来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新口味。
最突出的案例就是长篇弹词《雪山飞狐》的录制。香港实业家、慈善家、苏州市荣誉市民周文轩先生生前非常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直有“用苏州评弹来演绎金庸作品”的想法。《广播书场》节目组获知这个信息后,积极与他联系,并于2007年至2008年间,策划了一个“弦上飞狐落江南”的文化活动。金庸先生无偿提供了《雪山飞狐》的评弹改编版权,邢晏春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传承人邢晏春、邢晏芝兄妹联袂出演,把苏州评弹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武侠小说结合起来。这个文化活动,当时在苏州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节目录音播出后,喜欢武侠小说的听众和喜欢评弹的听众都得到了满足。长篇弹词《雪山飞狐》的成功录制、播出,不仅为武侠小说找到了又一种艺术再现的方式,而且使苏州评弹在题材上得到了推陈出新。
央视一索福瑞提供的统计分析数据表明,《广播书场》是整个中波1080Y5至苏州广播八套节目的收听市场份额之王,2013年的年平均收听市场份额《广播书场》是38.75%,整个中波1080为12.68%,同年苏州交通广播FM104.8为28.62%,苏州音乐广播FM94.8为14.12%。2014年年平均收听市场份额中波1080为9.42%,而《广播书场》为33.60%,苏州交通广播为34.82%,苏州音乐广播为13.12%。
二、听众需求口味各异,节目编排常播常新
中波1080晚间20:00~21:00的《雅韵书会》也是评弹节目,起初是为了满足白天没有时间收听《广播书场》节目的听众而开办的,只是重播午间《广播书场》节目内容。但是听众的口味是多样的,一般女性听众比较喜欢弹词,俗称“小书”,“小书一段情”;一般男性听众比较喜欢评话,俗称“大书”,“大书一股劲”。因此,《雅韵书会》在节目编排上做了调整,专门播出长篇评话,午间《广播书场》节目则专门播出长篇弹词。这样的调整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听众不同的收听需求。该模式运行了三年后,晚间的《雅韵书会》节目又应听众要求,专门播出中篇弹词和中篇评话。
听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要想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必须编排更多更新的节目。苏州评弹团体经常举办评弹演唱会,行话称“书会”。由于专业书场空间有限,即使加座也只有两百多个座位,即使在剧场演出,最多也就一千多个座位,很多喜欢评弹的听众欣赏不到精彩的演出。在得到演出单位的许可后,《广播书场》节目的周末版《空中书会》专门编排播出在剧场、书场采录的评弹演唱会的录音。比如:苏州评弹团的“青年演员传承专场——光裕双月书会”,节目既有对青年演员、指导老师和现场听众的采访,又有演出实况录音,满足了听众了解青年演员的愿望。再比如: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每四年一次的“中国评弹艺术节”,历时一周,展演的是各评弹团体最优秀的节目。编辑提前采访主办单位、评弹团体的管理者和参演演员,每天下午的演出录音,加上预先的采访内容,第二天在《广播书场——评弹艺术节特别节目》里播出,使在剧场、书场里小范围传播的评弹演唱会,得到了最快、最大程度的传播,让剧场、书场外的听众也欣赏到了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三、名家口述坎坷人生,声音记录评弹历史
评弹艺术源远流长,评弹名家灿若星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评弹艺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但是岁月流逝,一个个名家陆续离世,带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而现在的听众在欣赏书台上名家风采的同时,还希望了解名家书台背后的故事。基于听众这样的需求,三年前,中波1080的评弹系列节目创力、了《评弹名家会》,作为《雅韵书会》节目的周末版,每周六、日的20:00~21:00播出。
三年来,编辑遍访评弹名家,已经过世的,就采访他们的子女、学生或传记的作者。他们在口述评弹人生的同时,也向听众展现了_一部评弹现代史。编辑在采访时,特别注意发掘名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努力向听众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还原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单一意义上的“评弹演员”。节目采用“人物访谈”和“精品欣赏”相结合的方式,既有评弹名家艰辛从艺之路的记录,又有一个个评弹流派前世今生的回顾。爱情、亲情、艺术、事业,一一呈现,节目亲切生动,史料丰富,用声音记录评弹的历史,让听众对评弹名家和评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评弹名家会》除了人物专访系列外,还有各种专题系列。编辑在数量巨大的评弹音频资料库里寻找素材,策划选题,分门别类地进行编辑,比如:“评弹里的丫头”“评弹里的媒婆”“评弹里的相会”“评弹里的定情物”“评弹里的清官”“评弹里的女性”“评弹里的四大名著”,等等。把原有的节目素材,经过重新归纳,编辑成一档档有主题的节目,在使旧素材焕发新生命的同时,也为听众分门别类地欣赏名家的经典作品提供了方便。
四、开办《1080评弹讲堂》,拉近名家与听众的距离
评弹演出,我说你听,演出结束,我走你散,听众想和演员特别是名家交流很难。为搭建听众和名家之间交流的桥梁,2011年7月开始,中波1080的评弹系列节目衍生出了一个新花样——“1080评弹讲堂”。这是一个公益性讲座,更多的听众可以加入到广播节目的外延空间。受邀来做讲座的评弹名家根据编辑的命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讲演内容既有评弹理论的阐述,又有艺术实践的总结,当然还有精彩的现场表演,这种三结合方式的讲座,对听众来说非常新颖。“1080评弹讲堂”在每月的某个周日举办一次。
不少听众每次都参加,他们表示,参加这样的讲座,既受到了评弹理论的熏陶,又能和心目中的偶像零距离接触。《1080评弹讲堂》为听众提供了一个亲近名家、学习交流的机会。
每次讲座的内容剪辑后在周日的《空中书会》节目中播出,“线上”“线下”相互呼应。目前,“1080评弹讲堂”已经扩展为“1080大讲堂”活动,讲座内容更加丰富,与听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中波1080的品牌活动。
作为“线下”活动的“1080评弹讲堂”,还衍生出了一个副产品——大型演唱会,邀请艺术名家和他们的艺术搭档组台演出,参演者个个都是当今响当当的评弹名家,真正是‘名家汇集”。2012年6Y]16日,首批10位嘉宾和他们的搭档,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大剧场举办了“姑苏雅韵水天堂——评弹名家演唱会”,公益演出,一票难求;2014年4月27日,弹词表演艺术家刘敏女士带队,在苏州郊区枫桥社区举行惠民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2014年10月31日,在苏州郊区相城区太平街道举办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评弹名家惠民演唱会”,汇集了_上海、苏州10多位评弹名家。对演员来说,这是一次“接地气”的艺术活动;对听众来说,能在家门口欣赏到这么多评弹名家的精彩表演,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一顿文化大餐。演唱会的录音都会在周日的《空中书会》中分期播出。
中波1080的评弹听众中,有一批特殊人物——票友,他们既是听众又是演员。凭着对评弹艺术的喜爱,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我欢喜”。他们也会举办演唱会,虽然表演范围没有专业演员那么广泛,但水平也不输专业演员。编辑经常采录他们的演出录音在节目中编排播出,播出效果不输专业演员,因为这些演唱者就是收音机前听众自己的家人、邻居、朋友,听来特别亲切,满足了优秀票友“被欣赏”的渴望。以上这些节目和活动,大多都会在中波1080苏州综合广播的官方微博、编辑个人微信、中国评弹网上进行预告、报道、直播,在新媒体中展现了传统节目的新姿态,所带来的效应是明显的。
不可否认,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接收终端的多元化,听众收听评弹节目正由“你播我听”的被动收听,逐渐转变为“我选我听”的主动收听,加之城市高楼大厦对中波收听效果的干扰,中波1080的市场份额正呈下降趋势,评弹节目系列的市场份额在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顶峰之后也在下降。因此,寻找为听众服务的新途径,探求传统节目的新出路,是中波1080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新任务。我们必须再一次出发,进一步寻求传统媒体的传统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出路,寻求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形式。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