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王洪波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以及“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加之“两会”前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使得今年的“平年两会”依旧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一、世界媒体全方位聚焦
历年全国“两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今年,世界媒体同样表现活跃,关注程度和报道基调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保持一如既往的重视态度。据“两会”新闻中心统计,今年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其中外国记者和港澳台记者1000多人。这一数字与2014年的境外记者报名数量持平,世界媒体丝毫未受“平年”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派出了精干的报道团队。其中,美国和日本派出记者最多,均为200多人。美国媒体以其庞大的记者队伍和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成为“两会”外媒报道的主力军。日本六大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每日新闻》《东京新闻》纷纷推出“两会”专栏,每日都对“两会”进行跟踪报道。英国路透社也派出了20余名记者进行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是报道团队规模最大的外国媒体之一。
报道数量在“平年两会”中居首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两会”期间,50家境外主流媒体的相关英文报道为884篇,在2009年至今的所有“平年两会”中占据首位,相比报道量最低的2012年增幅高达36.2%,仅略低于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履新之际的报道量(1041篇)。可见,外媒打破了所谓“平年”关注度低的“报道规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方略,以及中国的发展道路、改革举措持续成为世界媒体的关注焦点,而外媒七年来对“两会”报道的一路走高,也从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日益看重。
客观平和声音占主流。“两会”期间,境外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客观、正面的声音占据主流。从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到我反腐败、改革举措,再到环保话题、会风文风等,外媒均给予肯定、理性的评价,总体认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表现出的坚定决心和出台的重大举措。过去曾被外媒诟病为“橡皮图章”的“两会”,切实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道路、宣扬中国理念的重要平台,世界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其对中国新一届政府执政能力、执政理念、执政举措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再次高调重提多年来已渐渐式微的“中国崩溃论”。虽然其文遭到不少西方主流媒体的批驳,但影响较大,使涉华负面论调在“两会”后期有所上升。
二、中国对外议程设置成效显著
中国官方声音成为外媒报道“两会”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与相关部门主动设置议程,积极传递中国声音密不可分,也是中国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的重要表现。
四份工作报告获重点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會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等四份重要报告都成为外媒“两会”报道的重要内容。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后,外媒大量援引其中的重点表述进行报道和评论,媒体当天的报道量达到“两会”期间的峰值(145篇);3月5日至6日,这两天的报道总和占“两会”报道总量(884篇)的近三成。此外,3月8日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3月12日“两高”工作报告的当日报道量(61篇和62篇)在外媒“两会”报道中也占据较高位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的依法依宪治国目标、“两高”工作报告盘点的反腐败成果均受到外界重点关注。
热点领域新闻发布受追捧。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以及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代表委员接受集体采访等为外媒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源。其中,3月15日的李总理记者招待会和3月4日的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最受追捧,在“两会”后期和前期带动外媒报道形成两个小高峰。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环保部等相关部委负责人就我经济社会发展、外交政策和形势等热门话题的答记者问,以及部分省市和界别等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也频频吸引外界目光。从外媒报道内容看,李总理和相关部委、省市负责人的重要表述和言论均得到积极回应。媒体大段引用我在新闻发布会上做出的权威介绍,为正面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了国际平台。
中国媒体对外传递正能量。中国官方媒体积极利用国际社交媒体传递信息,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今年,国际社交媒体成为传播、讨论“两会”内容的重要舆论场,推特、优兔等知名社交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和评论。其中,推特对于“两会”的关注度极高,成为主要的信息集散地和舆论场。国内官方媒体利用该平台发出声音,其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为7%左右、首次写入“创客”、三次提及“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即将出台等,对有效引导社交媒体的舆论生态环境发挥了正能量。
三、不同国家和地区媒体关切不同
在“两会”舆论场上,各国媒体以其各自视角评说中国,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同地区媒体不同的报道视角,背后折射的不仅有媒体态度,还有中外关系、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
美国媒体聚焦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开支。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反腐败、政改、环保、法制、教育、军事,甚至代表委员身份等各领域的报道几乎无一遗漏,全面、深入地观察着中国。美联社、美国《纽约时报》等不断刊发系列深度评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报》等则用大量原创图片形象展现“两会”实景。美媒对中国经济增速调低至7%左右和国防预算增长10.1%的评论着墨颇多,以此为主要抓手,观察中国崛起对美国全球地位和现有国际格局带来的影响。
欧洲媒体更关注中国宏观发展。欧洲媒体的报道时常跳出“两会”框架,结合中国现实,对中国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关注和评论。其内容涉及经济、改革、创新、环保、中外关系、法制、新疆局势、反恐等。英国广播公司、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英国《卫报》等欧洲主要媒体都同时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转型滞后、发展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和挑战,并以此为依托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整个中国的发展。
俄罗斯媒体全面肯定中国各领域政策。俄罗斯媒体对今年“两会”的关注明显增加,相关报道量与2014年相比几近翻番。俄塔社、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国际文传电讯社、《俄罗斯报》、《生意人报》等主要媒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国防建设与反恐法案、“一带一路”及自贸区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和中俄关系等方面,对我上述各领域几乎持全面肯定的态度。
拉美媒体重视中国官方声音。拉美媒体对于“两会”的报道量较以往有一定程度增加,其多转载来自新华社的报道,对中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反腐败、环境治理等话题较为关注,其中不乏对中国发展持积极客观的评论。墨西哥前驻中国大使豪尔赫·埃德华多在墨西哥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JORNADA发表题为《中国: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的署名评论文章,肯定中国对拉动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认为至少在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提振全球经济的重要国家。
日本媒体频频渲染“中国威胁”。日本媒体除关注中国将经济增长率调至7%左右这一重要数据外,其篇幅更多着墨于中国“国防预算增长10.1%”以及王毅部长答记者问中的涉日言论等与其息息相关的话题上。在中国国防建设和中日关系等问题上,着力突出日本的弱势地位和“受欺负”角色,不断渲染“中国威胁”,指责中国利用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以“战胜国”身份向日施压。
境外媒体的“两会”报道是对中国道路探究的缩影,集中反映出外界对中国经济现状、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环境治理、发展模式的高度关切。总体来看,世界媒体的肯定声音多于以往,对中国官方声音更加看重,对华的理性解读不断增多。路透社东北亚首席记者林洸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两会”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番言论道出了“两会”新闻在全球媒体中的报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