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婵
【摘要】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选择的唯一尺度,将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意蕴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语文技艺和语文知识,甚至变为一种抽象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教材编写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从而使语文教育失却了本真的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这就使语文教学本身毫无活力和生机可言,失落了其生动活泼的人文气息和诗意特质。在这种单调、沉闷的课堂中,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学语文教育回归到其生活基础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生活化 教学目的 教学方式 教材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其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那么,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说语文即生活。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割舍不断的联系。“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很直接地体现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里曾指出:“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1】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把语文教学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原则一直定位在“文道合一”,“重视双基”,“精讲多练”,“多读多写”等方面,这些教育原则虽然是正确的,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毕竟已落后于现代的教育理念,总结新时期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教学目的过于注重应试,脱离实践
语文教学教的是什么呢?这是教授语文这门学科首先必须认清的一个根本问题。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在语文教育界一向认识不一,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教学实践中,年轻教师无所适从,有些老教师在教了几十年之后也越教不知道怎样教了。吕叔湘先生指出:“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讲语文,而是为了‘用语文”【2】,即注重语文教育的社会功能,突出语言的“运用”,可以说,“讲语文”还是“用语文”的问题从本学科成立之日起就存在了,语文课上只听老师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盲目地练。学生成为了按社会意志培养的对象,而不是按自我需求发展的主体,有些过于陈旧的教学观念认为学校规定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知道要学什么,更不能要求学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围绕着教师转,读书的时间少,思考问题的机会少,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的机会更少,更不要说在生活中汲取与语文相关的养分。学生读书,学习语文的目的便是为了如何应对学校与教育行政的各种统考。
此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纵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时代背景、作者简介、重点字词、重点段落、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思维状态总是跟教师不同步。但是,在现有的语文教育中,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并不同步。笔者在实习过程中,想用独特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语文,但是受限制于升学考试、学校规定,每节课遵循合水县三里店小学所特有的“五环节”课堂导学案,分别是导入、预习检测、学导展示、拓展延伸、总结升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依照“五环节”来进行,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其中“拓展延伸”看似是一个很有效,富有实践性的环节,但在真实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实现,教师通常在这个环节布置作文,这就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消减。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由此可见,既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语文学习就可以无处不在。
2、传统语文教材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材都是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偏离学生兴趣; 课后少量的练习也是为了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学生不是从经验中学习,而是接受现成的固有经验;课程设置重知识而而轻能力,学科划分过细等等。目前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其关键就是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向生活世界扩展。而教材是学生接触语文的最直观的东西,教材生活化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扩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材体现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内容,这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其次,课文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 学生会感到亲切, 容易理解。这里说的实际, 包括生活实践, 即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 也包括精神活动的实际, 如天真烂漫的想像天地。最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的关系。教材要力求体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获取语文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使他们获得学习语文的“金钥匙”,而逐渐提高独立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要將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语文内容与其他学科渗透起来,建构开放的语文教学课堂。
3、过分重视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4】因此,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对基本的语言知识的掌握外,更应培养学生对语文所包含和渗透的人类精神的悟知,对语文所展示的人类生命的历程的体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而大多数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对语文知识过分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法知识可以不教,因为我们人类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本能,就像蜘蛛知道如何结网一样。语言的复杂性是我们天赋能力的一部分,不是父母教导我们,更不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语法,因为语法不是拿来研究的,而是拿来实践的。我们不是要向学生灌输一些语法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对于语文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情感、意志、态度等的整体感悟。对学生感悟的关注应该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是极度缺失的。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细节的纠缠,忽略了对其整体意义的把握。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的堆积和充塞 也逐渐消解了学生的感悟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会按照严格的语法逻辑来遣词造句或写文章,而这类文章往往平淡无味,学生本已有的飘逸灵动的思想和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力却在所谓的逻辑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面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语文教学生活化能有效改变语文教学低效单调的局面,使语文教学视角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使语文教学目的由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过渡到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意义的高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材,寻找有效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1、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语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日常生活。例如在学习《秋姑娘的信》时,就可以设计实践性的作业。比如教师带学生到校园里采集落叶,然后在小组和班上交流,说说它们的形状是怎么样的,联系前段时间观察,说说树叶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落叶制成标本、书签展出,让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到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再如学习《荷花》时,可以挖掘当地资源,指导学生看荷花、画荷花。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在美中学,在趣中学,在做中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是生活在新世纪和平环境下的儿童还不明白爱国主义情感到底是什么,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在《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当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之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答:“八国联军真可恶,我长大后一定要将我国失去的文化瑰宝抢回来。”甚至有的学生回答:“当时的北京人民为什么不知道灭火呢?”由此可见,很少有学生会将问题答案和爱国主义情感联系起来。显而易见,教学目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圆明园离西北偏远地区太遥远了,他们只能从图片和视频资料上了解到抽象的圆明园。有些学生还会疑惑,圆明园到底和爱国主义情感有什么直接联系,所以说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教育他们爱国未免有些过于牵强。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开设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对这篇课文进行补充。例如,去年在庆阳市合水县实习,合水县有着很多文化古迹:塔儿湾石造像塔,圣公泉遗址和蟠交古城遗址。那么可以将这些文化古迹编入语文教材,在教授此类课文时,可以事先让家长在周末带领孩子观赏这些古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所见所闻,同时询问学生如果这些文化古迹遭受到素不相识的侵略者破坏,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引申到世界级遗产圆明园,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感受更加具体和深刻。那么如何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语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只有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比如在一节口语交际课《秋天的礼物》的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把稻谷、树叶、豆角、高粱、苹果、棉花等带到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自主实践,然后通过交流,说出秋天的礼物是什么样的。
2、生活化的语文教材
语言实践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才能实现。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加强其生活性。刘国正先生指出:“教材体系的改进,第一,要有利于减少头绪,突出重点,删繁就简。第二,要有利于联系生活,留下灵活运用的余地。第三,要有利于学生宽松地、活泼地学习,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性的余地。第四,要首先安排教学的总体结构,兼顾课内外,校内外,通盘计划,统筹安排。”[5]新世纪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尽可能与生活靠拢,尤其是在为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设计作业时要尽可能安排一种生活情景,把此类训练,和特定生活情景的需要串联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中,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实际的锻炼。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把教材分成三类,即:(1)再现生活的教材,学习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和景物,学习之后再到生活中验证、提高认识。(2)贴近生活的教材,对照现实生活学习,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鲜活的类似的典型,收集当时当地的实际材料,对照课文学习。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参观、访问、实验等拓展活动,结合教材触类旁通,以加深感悟理解,使学生受到启发。(3)远离生活的教材,指导学生去分析对照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例子,或增加对比阅读的文章,或观看音像资料,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
3、在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6]于漪老师如是说。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一道墙,让语文学习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强化语言文字训练也
大有裨益。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不少同学都见过爬山虎,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去观察。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感悟、去体验。如教学《第一场雪》,教师可特意选择一个大雪的天气,将学生们领出教室。同时又引领学生欣赏校园的每处景致,有挂在树梢的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有堆在树冠的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还有随风飘扬着的雪末儿。再和学生在这如此美景中堆雪人、打雪仗,充分体验冰天雪地里的快乐。最后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品读课文,去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第一场雪,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欣喜之情。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3)、搜集课外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①、安排适当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們从文学作品中积累资料。教师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果看报刊杂志的过程中看到的文章和事迹对学生有所帮助,或摘抄或剪辑,然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这种方法或者有所创新,最后在班级中展出以用来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②、看电视一度被许多老师与家长视为孩子们的“禁区”,以为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笔者认为,至于那些长篇连续剧还是不看为妙,但绝不能把这道门封死。生活处处皆语文,电视是积累素材的百宝箱,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如《焦点访谈》、《共同关注》、《道德观察》、《百家讲坛》等,其含金量都很高。要善于从这些节目里提取语文素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③、利用网络收集资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网络式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网络中的有利信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综上所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既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又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紧扣生活,用生活指导教学,切实提高生活化水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切实感受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乐,树立进取精神,保持乐观心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为今后求学深造和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天津教育》,1993年第6期。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3]、[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第1页。
[5]刘国正:《刘文正》,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6]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