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亲身体验,成为文本的知音,然后才能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们要积累知识,通过反复朗读、思考品味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师 文本 对话
“什么是文本呢?” “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过来的术语,西方哲学解释学认为文本是一种语言,在教学中它狭义上是指一篇篇的课文,广义上则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
“什么是对话呢?”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对话”有三种解释:一是作动词用,指相互交谈;二是作名词用,指交谈的话;三是作动词用,指双方或多方进行接触、协商或谈判。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会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也必然会与对话结合,从而形成一种不同于独白式、灌输式的教学形态,于是“对话教学”便应时代精神的要求蓬勃发展起来。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以达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深度阅读的目的。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美度、敏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对话的纵深度和有效度。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就是翻来覆去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2】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先与文本对话,亲身体验,成为文本的知音,然后才能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我们要积累知识,通过反复朗读、思考品味和精心设计,这样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积累知识。
“一天翻一本书,一周粗读一本书,一月精读一本书。”【3】这是重庆市名师、北碚区进修学院院长朱福荣同志写在自己桌上的一则自勉的题词。“读书,让我与前人对话、与教育对话、与名家交流,心灵的世界更加充实,更加丰富。”这其实是一个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为他的研究与成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的过程。
二、反复朗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上好课,把课文的内容讲清楚,把学生的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扎实,关键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在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课堂。因此,教师要与文本对话,首先必须反复朗读,在“读书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如鱼得水、融会贯通。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细一琢磨,却感觉在文中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因此在与文本对话时要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揣摩,意会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强化语感。
三、思考品味。
有专家说,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称为“备课性阅读”,它不同与一般的阅读,因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为组织课堂对话服务的。因此教师与文本对话时,一方面要把自己当作学生进行思考:我现在就是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哪些感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把自己的阅读思考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的导读行为。
教师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如《珍珠鸟》一文,通过反复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课文的重点句子: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于是,我们可以勾画出课文的重点句子。接着,通过重点句子,我们可以找到了重点段落也就是描写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作者的——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在这些重点段落中,我们又可以圈点出——“起先”、“渐渐地”、“先、然后、再”、“后来”等重点词语,从这些词语中就表现出了珍珠鸟从试探、观察、考验,到最后信赖作者的整个过程。如果,教师们这样的与文本对话,做到对文本了然于胸,烂熟于心,那么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突出重點。
四、精心设计。
在反复朗读和思考品味的基础上,就要有创意的设计教学。其实,就是抓住文本的亮点、特点,不失时机地感受到文章新颖之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很适合儿童课内积累。那么课内积累又主要是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在激发阅读兴趣,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同时,才能大量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根据文本及学情,直奔重点,提高效率。如《九寨沟》一课中三、四自然段对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作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其间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词汇丰富,语言凝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而对其他一些非重点的段落应大胆舍弃,只做大体了解即可。这样合理取舍,既省时,又提高了效率。
教师与文本对话,应该是教师为扩大自己生活视野,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确认个人价值指向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使自己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使自己至于真、善、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2]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266-270
[3]李源田《派往明天的教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