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婷婷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具体直观地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并且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中,笔者通过课堂实录的观察和教案的设计,初步体会了其理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实践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首先,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内化的主体,是新旧知识的主动联结者,并不是受老师或家长刺激后被动接受。而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只是向学生讲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前后所学到的知识。
第二,建构主义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习情境,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与学习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其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且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回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又体会了建构主义是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的应用,笔者也试图将这一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设计中,所以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搭石》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我在解决生字词、朗读课文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搭石是如何联结着故乡的小路,如何联结着乡亲们美好情感的?”回答第一个问题很容易,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学生很快找到并概括出“由于秋天天气变凉,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回答第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会纷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些句子能够很好地体现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比如第二段的第四句,体现了上了岁数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很强的责任感。第三段体现了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第四自然段体现乡亲之间礼让、关怀、孝敬老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等。学生从这些细节中能够体会乡亲之间那种淳朴的民风、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尊重的美好。
从这个设计中,学生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教师并没有告诉他哪一段哪句话体现人性美,完全是学生自己从课文的细节中体会到的。此外,设计的这个总问题是来自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在学习完课文,然后回顾全文时,很容易发现,课文是按照分—总的结构写的,在分写时,一定要注重细节描写,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建构主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发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到的知识是经过自己思考或小组合作获得的。笔者通过看名师教学实录,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法,并将它运用于教学设计中,让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这也是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最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黄飞莺.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朱虹.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初探[J].科学之友,2010.7
[3]关闳.探析建构主义教学观视阈下的教师角色[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4]杜伟宇.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7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