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导游负面形象和“污名化”现象,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产生了系列影响。导游职业认同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有必要协同专业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和实施基于职业认同导向的协同化、全程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大”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能及其职业认同水平,促进高职学生导游职业生涯发展。
【关键词】导游负面形象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175-02
中国旅游业已进入转型升级发展阶段,正在加快迈向世界旅游强国步伐,需要大量高素质导游专业人才。高职旅游教育是导游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职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培养专业热情和职业认同的高素能专业人才。然而,高职旅游教育过多地关注导游技能培训,对导游职业认同教育重视不够。高职学生对导游职业认知粗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职业信念,将导游职业当作跳板,毕业生行业流失率较高。导游职业认同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专业热情和专业认同,也必然影响到其导游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高职学院亟须衔接好职业生涯教育和专业教学,为行业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有操守的、能为游客创造更大附加值的导游人才。
一、导游负面形象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和职业生涯的影响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导游非规范服务已然长存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后,导游非规范服务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行业内的一些规则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导游收入依然处于灰色地带,导游工作随时面临道德底线的挑战,导游负面形象固化。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某一职业的积极态度和强烈的投入感,体现为个体维持该职业的愿望和对职业的喜欢程度。导游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就业的主导岗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职业认同水平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我们在广西南宁4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问卷访谈中,发现导游负面社会形象给各个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热情、专业认同、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等产生了系列影响。
(一)专业学习阶段,导游负面形象对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小。专业学习阶段,入学前,很多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比较主观和感性,普遍认为导游是一个高薪、好玩、社交型的职业。不少同学提到“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是因为导游可以在游山玩水中赚钱,结交朋友”,多是从旅游者视角看看旅游并选择专业。入学后,比较其他专业而言,旅游管理及其他导游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实训难度较低且有趣,能吸引学生专业学习,并对导游素能和知识储备及服务程序有所知晓。对于频出的导游负面新闻,专业老师大多会理性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导游“回扣”和强行购物只是个别现象,导游服务终将走向规范。因面临导游资格考证考试,大多学生无暇顾及且没有认真思考,部分学生会主动和专业老师进一步探讨导游“回扣”问题。随着导游资格考证考试的结束和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接收了比较多的导游职业信息,对导游职业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学会从旅游服务视角看导游服务。整体而言,在校学习阶段,导游负面形象对学生影响小,学生专业学习热情较高,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实习阶段,导游负面形象对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影响较大。实习阶段,导游资格证考试通过了的同学大多会选择导游岗位实习,其中约四成的“90后”高职生能基本适应跟团和带团的过程中的体力耗损和心理压力。但大部分同学不能适应,负面职业形象下,很多同学表示面临来自旅游司机和旅行社及其他导游从业人员的压力,遭受道德底线的挑战。加之导游服务不可控因素太多,跟团带团不顺利的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所受专业学习和训练不足以应付导游工作,对导游职业发展表示悲观。“早知道这么累,还被人看不起,就不做导游了”;“在学校学的标准导游服务和实际带团是两回事”等抱怨反映了学生专业信心动摇,对学校和专业老师的信任度降低。“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证,结果考不过,还不如多学点经营管理知识有用”等论调,折射出没有通过导游职业资格考证的同学的后悔学习和自暴自弃心理。在导游社会歧视效应影响之下,高职生对自身所读专业认同度不高。可以说,顶岗实习阶段,高职生导游职业认知水平巨幅提升,但没有将专业学习阶段较高的专业认同转化到职业认同上,参与带团之后旅游行业吸引力大幅度下降,职业认同度低,缺乏职业自信心。
(三)就业阶段,导游负面形象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认同影响深远。在就业阶段,导游负面社会形象下,家长对学生选择导游职业的理解度和支持度低,留岗率不高。原来在导游岗位实习的同学中,约有一半的同学继续选择了导游工作,但“先做导游,看看以后还能做什么,换个工作”想法的为数不少。访谈中,一些同学提到“导游是能赚钱,但辛苦,社会地位低,社会支持度低,不好找对象,不是理想的职业,赚几年钱后,再考虑发展了”。也有部分同学谈到“与导游讲解服务水平比价,导购水平高的导游赚钱更多,导游职业道德和回扣是有冲突的,依靠个人力量改变导游薪酬标准等旅游行业规则,太难,不现实”。综上所述,就业阶段,导游职业负面形象不仅影响到毕业生职业选择意愿,还影响到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婚恋及家庭关系,导游职业前景不被看好,职业归属感弱。此外,非规范收入对导游职业的德育构成挑战,不利于导游职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导游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二、职业认同导向的“大”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及实施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将专业学习阶段较高的专业热情和专业认同水平转化成实习就业阶段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自信。因此,必须协同专业教学与职业生涯课堂实施,以导游职业认同为导向,以导游教学特色项目为抓手,构建协同化、全程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大”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旅游行业和导游职业的认识度,提升其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水平,并合理评估并制定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其导游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大”职业生涯教育协同化。专业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协同不仅仅是一个或某几个节点的协同,其重点就是统筹专业学习、实习就业与导游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导游队伍。不仅要教授好导游基础知识和导游技能,还需通过完善课程结构等方式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潜在就业者)对导游职业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导游负面社会形象,理性分析其成因,用前瞻性的眼光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中国旅游和导游职业必然会实现规范化发展,导游专业化发展是趋势。在具体实施中,在构建基于职业认同的高职导游课程群微课群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学生制订专业学习、导游实践、导游资格考证、实习就业与创业等计划,并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高职学生学会自我评估、自我调节,提高专业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职业素养,能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要求和规则。
(二)“大”职业生涯教育全过程化。基于职业认同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完整的导游职业认同同样是一个从兴趣认同和专业热情出发,历经专业认同,基于职业认知,发展到职业认同和职业自信的完整过程。导游职业生涯教育必须贯穿于高职学生专业教学活动和实习就业的全过程,依据高职学生各个学习阶段和导游认知水平的差异,实施渐进性职业生涯规划,由浅入深、连续开展系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入学教育视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职业生涯教育的开端,引导高职学生对导游职业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形成初步的导游职业信念。在专业学习阶段和实习阶段,注重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协同。实习就业阶段,关注学生的职业情绪体验,对几类实习表现的学生实行差异化引导,帮助其建立导游职业自信和职业归属感。
(三)“大”职业生涯教育主体多元化。强调基于职业认同的职业生涯协同教育,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队伍与就业指导队伍及辅导员形成共识并开展合作,将特色旅游教学项目和就业创业项目、校园文化以及党团活动想结合,汇聚成校园导游职业生涯教育力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强并富有特色的专业,参与导游职业实践对大学生的旅游行业职业认知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行业也期盼高职学院为行业输送导游素能强,职业认同和归属感强,并有导游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导游人才,共同推进中国导游职业的阳光发展。因此院校一定要加强与行业在导游职业生涯教育的合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师资队伍。此外,还要积极利用教育和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等多元教育主体力量,争取多渠道和多项目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四)“大”职业生涯教育形式多样化。专业认同、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自信等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必然要求教育形式多样化。可以尝试将职业认同导向的导游特色教学项目进行情景式的实景剧本拍摄,以情景式微课融入到导游课程群的专业课堂、校园素质文化第二课堂以及网络课堂中,通过微课介入、讲座、道德讲堂、导游论坛、辩论赛、专业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的多种途径实施导游职业认同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如通过情景模拟和演示让受教育者认识到导游行业现存的普遍道德问题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还可以邀请“明星导游”和“文明导游”进行实践教学,树立好榜样,并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导游负面社会形象和职业社会支持欠缺等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导游社会负面形象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及职业生涯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高职院校务必注重将基于职业认同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导游专业化发展的专业教育协同起来,构建协同化、全程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大”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一方面,以导游教学特色项目为抓手,培养具有职业操守高、导游技能强、能为游客增加附加值且具备创新精神等特征的专业化导游;另一方面,将基于职业认同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一支职业认同度高、归属感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导游队伍。
【参考文献】
[1]邱宏亮,吴雪飞,钱正英,李镇华.导游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3(4)
[2]宋一兵.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及其改善[J].旅游学刊,2012(10)
[3]方芳,王朝辉.基于Fuzzy-IPA的导游职业认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4]金飞.大学生渐进性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高教论坛,2013(3)
【作者简介】谭华云(1981- ),女,湖南东安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外语系讲师,博士。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