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案例背景】
“道德两难”问题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随着课改的进行,越来越多的“道德两难”问题出现在小学德育教材上,指导学生解决此类问题,不能片面加以干预,而要使学生掌握辩证的方法进行辨析,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以下是一位教师的主要教学过程。
【案例描述】
1.诚信故事导入
课伊始,老师首先给学生讲了《郁离子》中一个失信商人的故事。……问道:“请问大家,济阳商人是被什么淹死的?”学生立即有两三人举手答:“是被水!”“我认为是被失信害死的!”老师颇为赞同:“对!落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水后没有人救!面对施救后的渔夫,商人可以选择言而有信,也可以选择言而无信,他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下面是师生的对话:
生:他选择言而无信,为了金子。
师:这位济阳商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生:是个罪有应得的人!“诚信”是无价的,比金子还贵重!
生:怎么这么巧?刚好两次在这里落水呢?又遇到同一个渔夫?
老师适时指出:是啊!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你知道什么叫诚信吗?
学生纷纷答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就是不骗人,不说假话,不说大话、守信是说到做到。
老师小结:对!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出示课题:诚信)
大家都知道诚信很重要,但不知道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诚信的烦恼呢?丽×现在就碰到了一个烦恼,请你帮帮她。
2.守信的烦恼
老师抛出了一个话题:“明天我本来答应帮生病的同学补课,但全家决定外出旅游,我也很想去,但又不想失信,我该怎么办?学生此时立即有出主意的:应该去帮生病的同学补课,因为做人要守信!与他商量,以后再给他补课好了。如果可以让家长换个时间去,先旅游就好了。”
老师感叹道:“怎么还有一半多的同学没有发表自己的想法啊?是不是内心很矛盾?不知如何选择吧!所以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守信呢?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信任他人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安全感;得到他人的信任可以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所以信任是人与人感情的重要纽带,可以使交往更加顺畅。你们说对不对?”
有学生替老师拿了主意:“对!还是去补课吧,做人还是守信用好。”
3.生活中的反思
老师接着进行统计:从一年级上学以来到现在,没有抄过作业,没有对老师或同学说过假话,没有在考试中作过弊的同学请举手。
老师追问:“如果这样做,有什么害处吗?知道不好,为什么还要做呢?”
“别人不相信我们。养成不好的习惯,是个不诚实的孩子。”有学生答道:“有时是为了省时省力。有时是害怕惩罚。”
老师小结:“看来今天还是没有白学,虚假只能蒙骗一时,诚信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以后能想办法尽量做到诚信吗?”(学生齐回答:能!)
4.总结与作业
从《郁离子》中的失信商人到生活中的故事,我们明白了诚信是为人的根本。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诚实的表达应该讲究策略,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内容范围。大家回家后把自己关于诚信的感想和经历写成一篇《诚信课后感》。
【案例反思】
基于以上案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尊重德育主体,反对单向灌输
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正是从学生出发,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希望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案例中,教师从小学生最喜欢的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充分尊重了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没有单向灌输,教条式地说教。
综上所述,在教学时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德育主体,反对单向灌输。
2.结合生活实际,拒绝片面干预
思想品德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讨论的引入阶段确保学生理解所讨论的两难问题,帮助学生正视难题的固有道德成分,引导学生阐明自己所做判断的基本理由,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不同的理由。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不同的观点之间直接相互碰撞。他们在思考、讨论和反省中,明白诚信是为人之本的道理,并能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做到诚信,哪怕面临两难的处境。
3.巧设连环问题,促进道德判断
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小学道德课堂中巧设道德两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进而焕发道德教育魅力,让道德教育成为开启学生智慧、润泽学生生命的课堂。
案例中,教师从一开始的“诚信故事导入”“守信的烦恼”“生活中的反思”,这其中精心设置连环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针对以上问题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很好地沟通了学生在诚信、守信方面的认识结构,启发了学生展开思维,运用已有的道德观点和生活经验,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活动,以求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生解决“两难问题”时,教师按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的形式,同时还有举行辩论会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促使学生活跃思维,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到最后的“总结与作业”,教师就讨论的结果进行澄清和总结,帮助学生提炼出道德判断,整理出道德推断方式,促进了道德发展。
这一点,对于道德两难问题在小学低年级的实施非常关键。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具备澄清和总结的能力,而没有这一步骤,整个道德兩难问题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在此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做到了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思品教学中设置并指导学生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时,要遵循尊重学生是德育主体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要精心设置一系列连环问题,不可单向灌输,更不能片面加以干预,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