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曲峰
【摘 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评改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举足轻重。然而,当前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习作评改水平上,取得的成效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习作评改训练不得法,没有激发学生评改习作的热情,学生没有掌握习作评改的方式方法,习作评改模式单一。针对这些情况,本文试从“激发评改兴趣、教给评改方法、丰富评改方式”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
【关键词】
提高 习作评改 实效性 途径
习作评改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习作评改水平上,取得的成效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习作评改训练不得法,没有激发学生评改习作的热情,学生没有掌握习作评改的方式方法,事倍功半。笔者认为点燃学生习作评改的热情,把习作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评改习作的方法,不但能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稳步提高,还能减轻教师平时评改学生习作的负担,事半功倍。下面就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提高习作评改实效性的几个途径。
一、激发评改兴趣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富有激励性的教学活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多数学生并不太喜欢习作,一上习作课就感到头疼,把习作当作一项苦差事,习作草草完成就交给老师,老师批后发下来,也只是漫不经心一看就搁置一旁,这样,提高习作水平收效甚微。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评改习作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成为佳作。“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师通过名家修改文章典故来激发学生的评改动机。如我国唐代诗人贾岛在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对于“敲”字,又想用“推”字,一时举棋不定,在驴背上不断吟诵,反复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无法抉择。后来,韩愈路过,告诉他还是用“敲”字好。于是,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名句和一段关于“推敲文章”的佳话。其次,老师鼓励的语言,充满赞美的眼神,像一服兴奋剂一般,足以让学生感受到参与习作互改互评的快乐,点燃他们参与习作评改活动的热情。如老师在习作本上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首尾呼应,写得很好,老师真为你高兴!”“这个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形象极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以梦境结尾,情真意切。”或者给好词好句标上鼓励性的符号等等,学生看见这些就信心满满。此外,将学生优秀习作示范朗读,推荐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班级里就能掀起习作互评互改的热潮,就能开辟出习作评价的新天地。通过上述引导、体验,激活了学生评改习作的自觉性,让其切身体会到评改的好处,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习作评改最终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
二、教给评改方法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习作评改的方法,才会乐此不疲。在习作课上,教师可先把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展示出来,然后进行示范评改。一是改正错别字和标点。此环节,教师可事先告诉学生修改习作的一些符号,然后阅读习作,寻找写错的字或用错的标点,并用修改符号加以改正。二是修改语句。此环节,以改通顺句子为目的,可以让学生逐句小声朗读习作,师生一起甄别修改。三是锤炼句子。首先找出好词好句。具体做法是先教会学生辨析哪些是好词好句,再用符号画出并在旁边标注评语。其次是改用好词好句。引导学生运用“增、删、调、换”等方法,改写句子,使句子更加具体、生动。对高年级的学生还可进一步要求:一看重点和详略。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习作,然后评判本篇习作是否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二看选材和立意。“好材一半文。”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真实可信,是否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再看组材是否得当,衔接是否自然;最后看立意是否新颖,是否有特色和个性。三看思路与结构。看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如果说选材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那结构解决的就是“言之有序”的问题。一篇文章的结构通常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要详实。开头和结尾往往是略写,但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元人齐梦符对结构上的三部分曾作了具体而形象的概括——“凤头、猪肚、豹尾”。当然,对习作评改的要求要循序渐进,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要作出不同的评改要求。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评改习作中就能掌握习作评改的方法,感悟到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丰富评改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单一的评改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对习作评改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必须改变教师一手操办的评改模式,让多种评改方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具体有:
互动评改。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之间互动评改;二是师生之间互动评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而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更强烈,他们看自己习作的兴趣始终没有看他人习作的兴趣来得浓烈。因此,在学生初步自我评改的基础上,开展学习伙伴间习作互改互评的活动,逐渐形成一个评价链,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能燃旺习作的火花,让学生“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教的更欢,学的更乐,共同提高。在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老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每组学生分发“习作评价表”,小组成员就各自阅读的习作进行评价,再进行共同交流。当然,习作评改也要有老师的参与。在学生习作互改互评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参与进来,应弯下腰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变“尊师”为读者。师生互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教师的评价应是学生习作和学生互相评议后的点睛之笔。在师生互动评改中,教师可以选定一个范例,然后进行示范评改,让学生经历教师修改的全过程,从中领悟修改的方法,使习作水平再次获得提升。叶圣陶先生在讲到教师的“导”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独立评改。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独立完成评改;二是教师独立完成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文章是写作的常态,我们无法把所有创作的文章都交给别人来评改,因为从时间和空间上说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自我的评改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评改习作的方法与步骤,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改习惯。只有这样,学生自己的习作才能不断完善,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提高评改能力。当学生自改、互改完成后,教师仍有必要进行独立评改。教师的独立评改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仍有问题的习作进行个别指导;还有利于针对学生的评改行为和评改后的习作进行再次评价,让学生对本次评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激发他们的评改兴趣。叶老又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的独立评改也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养成评改习惯,提高评改水平,最终提高习作水平才是根本。
拓展评改。教师还可以将习作的评改延伸到课外,让评改走出班级,充分利用课外评改的优质资源。如写针砭时事、社会的文章时,让学生把习作交给爸爸妈妈或其它亲戚朋友,让他们来评评改改。此举既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阅历,一举多得。又如写《未来的学校》时,可以挑选部分习作请校长进行评改,并写出评改意见,当学生看到校长写下的肯定的评语时,从中获得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定会激起学生习作的热情。打开一扇窗将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当习作评改的视野不断被打开,习作教学也就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